这个世界的经济运转只围绕一件事。有人做出物品或提供服务,或者叫有了供给,想把它卖出去;有人需要这件物品或服务,叫做有了需求,想把它买回来,这样就产生了供求关系,也就促成了买卖,或者叫交易。最开始大家以物易物,1v1的单线联系,效率很低,且每个人都不是很确定买卖是否划算,因之便产生了一般等价物,也就是通过大量交易的重复持续运行提取了商品中的价值共性,用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物品来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这个媒介就变成了货币。
我刚开始做销售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总是想给客户造成一种这单生意我(代表公司)没有赚钱的印象,而十几年前的有些客户(现在可能还大量存在)也比较吃这一套,你让他相信这单生意你没赚钱甚至亏了他就很开心,心里就很爽。他的心理活动大概率是这样的:你看我多精明,这笔生意做得多划算,对方把利都让给我了,我占了大便宜。
其实不然。交易的产生不是建立在一方吃亏另一方占便宜的基础上,而是交易双方都实现了交易的价值,也就是双赢。这里就涉及到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transaction cost,翻成中文叫交易成本。经济活动发展的推动力就是人们致力于减小甚至消灭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还可以引出几个概念,分别叫做机会成本,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前两者可以用下面这个例子解释:有个亿万富翁发现客厅缺了把椅子,心想我以前做过木工活,现在自己做一把可以省不少钱。结果他一个懂经济学的朋友劝他打消这个念头,他说你算算你一天挣多少钱,就算100万吧,你做一把椅子怎么也得一天时间吧,相当于你把本来可以挣一百万的时间和机会拿来做一把椅子,即使品质再好,你完全可以用最多百分之一的价格在市场上买一把同样品质的椅子。一百万就是做这把椅子的机会成本,而他做一天生意赚到的100万超过花1万块买一把现成的椅子从而多出的99万,就是他自身相对于专门生产椅子的人的比较优势。
而竞争优势解决的是这位富翁要如何从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家具品牌挑选合适自己的椅子的问题。假如富翁所在的小区附近有两家家具店,分别卖A品牌和B品牌的椅子,都卖1万块,富翁该选A还是B呢?这就要看两家品牌的椅子对应富翁实际需求的竞争优势在哪里了。比如说A品牌主打时尚优雅北欧简约风,B品牌主打舒适传统中式风格,对富翁来说,如果他是事业有成儿女满堂的中老年男性,B品牌的竞争优势明显更大,如果他是二十出头的青年才俊,则A品牌的竞争优势更大一些。
这里又要引出一个稀缺性与客户需求的概念。国内几十年前商品同质化严重,好多东西市场上也就一两个牌子,老百姓没得选。东西做出来有人买单,只是稀缺性使然,不代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后大量品牌涌现出来的原因:用户需要比较,需要拥有选择权,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再举个例子:有人到商店里去买相框;相框尺寸要正好能装下手里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养了十几年的拉布拉多犬,刚去世了;他要把相框摆在客厅显眼的地方,以缅怀他的好朋友。这里就有几层意思:首先买相框是因为有需要(demand),规定尺寸是要求(requirment),能摆在桌子上叫做隐藏需求,或者想法(want),而这个事情都是为了让这个人能缅怀他的狗,或者提供回忆这个功能,就叫真实需求(needs)。真正成功的交易都是满足了客户深层次的真实需求,而不仅仅是最浅层次的需要。
所以,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了解不同客户的真实需求,然后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能够满足的那些需求,想办法打造竞争优势并保持和不断更新,东西自然就卖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