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读者,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重要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朝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春江花月夜》,高中时候第一次读到它,觉得特别美,于是默默地背了下来,虽然考试不考,但是喜欢。

 

后来才知道,这首诗在唐人选编的诗集里踪迹全无,第一次被收录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收录的理由,仅仅是用的乐府旧题。

 

直到400多年之后的明朝,这首诗就像卞和手中的荆山玉一样,终于等到被承认、被赞叹直到成为传奇。与此同命运的,还有李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在写出这首诗的当时,没有广泛传播。我想大概是因为诗人张若虚并不如李白、杜甫那样高产和有名,相互传阅和诵读、推荐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才埋没了400多年。

 

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璞玉总会被发现”。这里有两个问题,是金子很重要,让金子被发现也很重要。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让我想起高中老师关于《红楼梦》的一段话。

 

那时候课本上有《红楼梦》的摘录,语文老师——一位180+,长得五大三粗但是喜爱诗词歌赋的中年男人,推荐我们去看《刘心武解读红楼梦》,说是看完他的解读,会对红楼梦有更深刻的理解。

 

“研究《红楼梦》现今已成为显学,而且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红学’,说的就是专门研究、解读《红楼梦》的人,你们看一部书养活了多少人啊!”

 

也许,当时老师最后一句话是想表达《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然而,我却解读为“那些研究红学的人,其实是趴在《红楼梦》身上吸血的寄生虫。”因为,彼时我的浅显理解,研究、解读不算文学创作,靠着别人的作品再进行二次创作而出书、上电视节目,不是寄生虫是什么?这种理解和“商业就是倒买倒卖,不产生任何价值”的理解,其实,逻辑上是一致的。


 

不过,这个道理,我在大学课堂上才明白,工作之后才有切身体会。

 

如果,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后,没有人去收录、整理、研究、解读《红楼梦》,也许,今天的我们根本没机会看到这部著作,即使经学家、道学家、革命家、流言家、才子都能看见不同的世界,它可能因为没人阅读、传颂,引发话题和争议,早已失传了。


 

从创作者到读者算是一次传播的话,那么从研究者、解读者再到读者就属于二次传播了,一次传播反映了作品的优秀程度,而二次传播三次传播……N次传播则决定了作品流传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

 

工作和生活当中,对于意见,总是抱有一种“如果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那就最好别反驳”的态度,然而,这一条并不适用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一旦生产出来并发表,它所展现的意义,也许不仅仅包括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还应该包括读者的解读和评论,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力。

 

解读得越彻底,那么它所能体现的价值也许就越大,价值越大会得到更多的解读,以此类推,会形成滚雪球效应。当然,前提是作品到达了一定的优秀程度。

 

想起在大学的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引用了《千年一叹》中,作者一行人在去往中东之前,把在其他国家买的所有的日用品的包装袋扔掉,以防止意识形态引发人身安全问题的事例,来证明中东某些MSL国家存在严格的言论管控措施。

 

后来过了一两个月之后,有两位同学跟我聊起了《千年一叹》这本书,倒不是重复我当时举的事例,而是跟我讨论书的内容。在一个非常不经意的场合,我也成为一个二次传播者。

 

作者,创作文学作品当然是创造价值,谁说读者的解读和评论不算呢?每一个欣赏作品的读者,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重要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