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槛,是指武当山金殿门槛陷而复平的一种奇怪现象。
人们知道,武当山金殿的门槛安设的是一种质地很好的玉石。这种安设的意图在于,要使它能与金殿共同水存。当然,话虽如此说,门槛不比建筑物的其他部位,它是要长期经受香客和游人脚板摩擦的。这就一定会有所磨损。
在建筑金殿时,考虑周密的建筑师,必然会使金殿的新门槛中部,即踏脚处稍微隆起,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笔者在孩提时代听老人们经常说到这样一件事:金殿的门槛踩磨不凹,如果踩磨凹了,它会自已长平。
听了这事觉得很神奇,世上哪有石头磨凹了自己又能长起来的道理呢?前些年在武
当山工作时,笔者亲眼目睹过金殿门槛,那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石物。于是,就把那门槛磨凹能自己长平的事当成了淡淡的笑料。
如果你现在区武当山游览可以看看,摆在今天游客前面的金殿门槛,不是有了明显的凹痕吗?
1、历史记载
然而,后来查阅《大岳太和山志纪略》,在《拾遗》中,却明确记下一桩“均掾”之事,这就十分奇怪、令人困惑了。这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名叫孟洪范的儒生的目击记。他
说:他于康熙丁未年(1667年)到武当山,发现金殿“门限”(门槛)被历代朝谒者的脚板已经磨损得很厉害,发现门槛两端有五寸高,使得整个门槛凹陷得像一钩弯月。这个磨损程度,要比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金殿门槛磨损程度大得多。
但孟又叙述,到了庚戌年(1670年),即三年之后,他又上武当山,此时发现金殿门槛凹陷部分已渐隆起。康熙壬戌年(1682年),孟洪范再次上武当山,此时已与前次相隔12年。孟惊奇地发现金殿门槛已恢复原状,就是说,没有一点磨损凹陷的痕迹了。孟三次上武当山,还有一位叫陈言的儒生相伴,陈也证实此是亲眼所见之奇事。
这件事该如何解释呢?
2、均槛成因
说它不确凿,记载却有详细的时间目击者,且目击者不是宗教信士,而是知识分子。难道是孟等在离开武当山后,金殿接连换过两次门槛?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金殿是个浑然一体的结构,建造时几乎没给后人留下丝毫更换部分结构的可能。即使假设真有门槛的更换,那就不足为奇,何有“已渐隆起”、“恢复如初”的奇观呈现?说这是迷信的润色吗?
依笔者看,包括其他不解之谜,志书在收入时态度都是很严谨的。如山志的《序》中就说:“记传不应夹杂议论”、“幻渺收入拾遗,不敢妄作为古”。况且目击记根本也没将此奇异现象同真武神相联系,只是就事述事,没有丝毫迷信色彩。这就真是个不解之谜了。
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金殿建成到现在,已经快六百年时间了。从那时以来,金殿门槛不知被多少人的脚板践踏摩擦过。按常情而论,既然是建造金殿时一般性地考虑过这种情况而特别选用了上好的玉石,那么实际磨损状况恐怕却是那时始料不及的。这也就是说,按它的实际磨损情况,这五六百年,门槛应该有多次的更换。
实际上,金殿的门槛不但从建筑意图看,它早形成不允许更换的一般可能性,而且确实也从未有过更换的点滴迹象。并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磨损程度并不大,低于实际的可能性,低于康熙年间前的那段记载。那么说,金殿的门槛是不是真存在一种暗暗复长的情况,或者有规律地按周期暗暗复长呢?
我们可以排除神灵显化一类的附会,而作这样的假设:自然界里可能存在一种能长的石头,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推测,非生物也可能具有长的现象。实际上,从宇宙系统概念讲,自然界都是生物,也都是非生物。
所谓都是生物,生的形式不一样;所谓都是非生物,是指生的终结为死,死即非生。生物、非生物概念只不过是相对的理性思维形式而已。我们可以假设,某种石头能保持一种恒定质量值,如果遇到磨损消耗,它会通过恒定质量值场能,向自然界作同类质量索取弥补。
这种过程,因为质量消耗和增补量极其微小,所以,极不易为人发觉。正因为如此,还可以假设,修建金殿时,既然具有要使金殿全部建筑构件千古永存的意图,那么,也许那时就发现并选择了一种会长的奇石而使用在门槛上了。
不过这都是揣度,孰是孰非,还是留给有心的钻研者去作出最科学的结论吧。
更多内容请移步同名公众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