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写体制内的等级制度
前边的文章也都说过,体制内的三六九等是十分明显的。我自己也是个基层公务员,又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性格,所以我对体制内的弯弯绕绕也了解的并不十分清楚。故单单以我们局的小生态为例,谈谈体制内的等级情况。
我们局总共人员有个80余人,比起区里有些只有不足十人的局机关也算是大局了。我们局下边有五个参公事业单位,这五个参公事业单位分担了具体的行政执法职能,还另有两个不参公的事业单位。
我们局里在人员成分上有如下类型,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1、公务员身份。这类人员非常少,属于金字塔顶端,我们全局80余人仅有6名人员,属于局机关行政编制的公务员。这类人员一般是我们的局机关领导人员或者直属科室的领导人员。
2、参公编人员。先解释下什么是“参公事业单位”。参公就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举例来说,我局下设的执法大队就是参公的事业单位。很多人以为看到的穿制服的执法类人员都是公务员,其实不然,这里面身份非常复杂。大多行政类执法的“正编人员”其实都属于“参公事业单位”人员。这类人员的管理和晋升方式都和公务员一样,领取的工资也基本与公务员一致。我们局大概有30人属于这种编制。
行政编制的公务员和参公编制的公务员一般就是我们通俗讲的“正编人员”。正编人员之间可以进行岗位流动,但是一般情况下是参公编的任参公岗的职务才能获得该岗位职级所对应的工资,如果参公岗位的到机关公务员编制的岗位工作,那就只有职级,不能获得该岗位的待遇,这就是“混岗”。我们局的情况是机关岗很多,但是编制人员都不到位,那么机关岗的坑都是由参公编制的人来填的,所以说很多人叫着科长但拿不到科长的钱。
3、事业编制、这类人员我单位也有十几个,他们的升迁和工资待遇都和公务员以及参公编不同,也没有资格去混公务员的岗位。
4、社工编。这类人员一般编制是在街道社区,但是因为我们局人员不够,就通过街道社区招聘,占的是社工编制,但是还是在我们区机关干活。
5、参照社工编。我们执法中队就是参照社工编制,他们平时在街道中队工作,但是待遇却不如一般社工。
6、劳务派遣人员。这列人员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真正的“临时工”,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出头,但是却承担了大量的基层工作,是老百姓办事最可能接触到的人员。这类人员大概在我们局有二十人左右。
所以,我们一个局就有6种身份不同的人员,所以每次开会还要告诉大家什么编制的来开会,发放福利的时候也有不同,所以身份感还是很明显的。有人说收入最低的劳务派遣人员拿着少得可怜的工资干着最基层的活是不是很不开心?几年的工作下来,我发现,在局里工作的积极性最高,最开心的人恰恰是这批人。
首先,来干机关临时工的基本没有缺钱的。因为真的靠这点工资生活养家老早就饿死了。所以来我们这里干临时工的家庭条件都不差,家有几套房,开豪车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多家庭出身是商人家庭。父母都是本地企业家,一辈子干惯了求人的事,不想让孩子再从商吃苦,总想送到政府机关来。孩子又考不上,于是就托人安排进临时工的岗位里,既解决了工作,另一方面也做到了“朝中有人”,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便利。而我们单位的这些临时工心态也非常好,反正家里不缺钱,工作压力也不大,一个月就是来赚点油费的,所以干得也挺开心积极。倒是我们这些整编人员要哄着他们干活,很多事情离了他们还真推动不了。
在机关单位里,各个编制之间基本难以流动,并不是说你本来是事业编,干得好就可以变参公。参公编要改成机关公务员编也十分困难,身份标签一旦打上就难以更改,影响了以后的晋升和调薪。公务员编制和参公事业单位都是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的,国考大多提供公务员编制,省考里有很多参公编制。事业单位招考里的都是事业编,还有专门的社工招考。而参照社工编制可能招考方式更灵活,但都要参加政府组织的考试,笔试面试都不会少,竞争都很激烈。所以有些人没有弄清情况,考进来后发现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也会产生比较大的落差。体制内的无奈也只有真正进入体制才清楚,同样的岗位干一样的活,因为身份差异所导致的待遇差异是体制内的普遍现象。喜欢体制内?先考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