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上学的时候,还是进入职场后,我们的身边总是会存在这样的2种人:其中一种人看起来非常勤奋,在学校的时候,你只能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找到他,每天复习到半夜,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英语早读,工作后也是把加班作为常态;另外一种人可能仅仅在课堂上比较用心,完成作业后就去参加其他活动,工作中也从不主动加班。虽然后一种人看起来没有前一种用心学习或工作,但是奇怪的是,他们的表现却并不比前者差,甚至有些情况下取得的成果更显著。
要解释这种现象,就要引入“深度工作”的概念: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以上是卡尔·纽波特提出的关于“深度工作”的概念,在《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这本书中,他提出深度工作在当今社会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技能,并介绍了4种如何进行深度工作的策略。
说到作者卡尔·纽波特,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在乔治成大学计算机科学担任副教授,曾经出版了《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靠近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略》等畅销书。他秉持深度工作的理念,在大学毕业后的10年内出版了4本书,获得了1个博士学位,发表了数篇论文,进一步证明了深度工作的价值。
和深度工作对应的就是“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当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忙碌代表了生产力,这是一种固定自身价值的思维方式,当工作中没有其他指标明确生产能力和自身价值的时候,很多工作者就会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就像本文开头里的两种人,但看忙碌程度,大部分人都自然而然觉得第一种人更能实现自身价值,但是真正衡量你努力价值的是深度工作能力,而深度工作中最主要的则是专注力。
一、深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数字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变化,机械自动化取代了一部分人工岗位,但是无法取代所有岗位,有两类人成为了新经济形势下的赢家:
1、能够迅速学习掌握困难事物,使用复杂的机器创造出新成果的高级技术人员
2、自己工作领域内的经营管理翘楚。
36岁的唐山路收费人员下岗时哭着说:“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收费站了,除了收费自己啥都不会,也学不会什么,以后怎么活?”,与此同时,一位83岁的老人在退休后学习用电子产品网购,被阿里巴巴聘为“产品体验师”,年薪40万,这就是学习能力的差别带来的不同人生,如果你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若想迅速掌握困难的事情,必须高度专注,可见学习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
而根据生产力的规律: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要达到个人最高的产出效率,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专注在一项任务上,深度工作能够帮助你实现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最大化。
卡尔·纽波特分别从神经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和哲学角度分析深度工作的意义。深度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根据大脑的“大一统理论”——大脑依据我们专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长期如此后,大脑就会认为我们生活的外部世界就是如此的丰富和重要,从而使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根据“心流”: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具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佳体验发生的时刻。
相比休闲时光,我们更加享受工作带来的满足感,深度工作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价值。
二、四种深度工作哲学
《深度工作》中提出了4种适合不同人群的深度工作哲学
1、禁欲主义哲学
完全摈弃浮浅工作,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适用的群体有限,那些追求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的知识工作者常常选择这种哲学,比如创作了科幻史诗巨著《飞越疯人院》的斯蒂芬森在个人网站上声明自己已将所有的时间精力花在了创作中,不会回复电子邮件。
2、双峰哲学
这种深度工作哲学主张将个人时间分成2块,1块用于深度工作,另外1块用来做其他事情。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亚当·格兰特的日程安排就是典型的双峰哲学:在一整年中,他把所有的课程集中到一个学期,剩余的时间就可以专注于深度工作。
3、节奏哲学
把启动深度工作转化成一种日常习惯,变成一种工作节奏,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开启深度工作,虽然每次时间并不长,累计一段时间也能够完成一项大工程。
4、新闻记者哲学
只有一有空闲时间,立即进入深度工作模式。我们的大脑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速度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提高,所以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新手。
把深度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你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对于大部分的上班族来说,节奏哲学比较符合他们的日程安排和天性。
三、培养专注能力、实现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
1、制定计划,做好时间管理
如果没有一天的具体时间记录,我们的日子总是过的浑浑噩噩的,只有给每天的所有时间做好安排,才能更加聪明地利用时间,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介绍了自己利用时间的方法:准备一本笔记本,每天使用一页,在页面左侧隔行写下这天的每个小时,页面右侧制成表格(最好是方格),以半个小时为一个单元,把活动写入表格中。有了计划并不是说必须要按照这个安排来实施,一旦有重要的事情发生打断了日程,可以在页面右侧重新计划当天剩余的时间。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种安排一天日程的方法早已有许多产品,比如国誉的自我手帐
2、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
保持深度工作状态是一项并不轻松的任务,我们在专心于写报表、总结或者阅读时,常常会被手机、网页而打断专注力,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那些浮浅的事物上。
罗伊·鲍迈斯特在《意志力》中总结:“欲望是常态,而非个案......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可见,我们要维持深度工作的状态,光靠意志力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是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
根据弗朗西斯的回忆,他的父亲达尔文在创作《物种起源》的过程中,早上7点起床、散步、吃早饭,8点至9点半、10点半至中午都在书房工作,然后沿着同一条路线,绕着房子边走边思考一些问题,他严格保持这样的工作安排,最终创造了多部巨著。通过达尔文的案例你会发现,把深度工作内化成自己的习惯,可以使效益最大化。
3、远离社交媒体
一项调查发现:大部分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1—4小时,这些时间并不是整块被使用的,它被分割成小块分散在其他活动中,不管是工作的时候,还是娱乐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看社交媒体上没有人找他,或者打开几个APP随意浏览一下。这些社交媒体把我们的时间严重碎片化,也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如何摆脱这些诱惑,重新掌握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对于深度工作至关重要。
有的人选择一种激进的方法“网络假期”,即一段时间彻底地脱离网络生活,比如社交达人巴拉唐顿·瑟斯顿决定在25天内屏蔽网络生活了,在此期间他艰难地完成了预设目标,但是在试验结束后,他马上再次回到了之前那种碎片化的状态,这种“网络假期”过于极端,无法形成长效机制。
我们不得不承认,注意力被分散是难以避免的,卡尔·纽波特介绍了另一种方法来安排这些偶尔的分心时间: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不用网络,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人性,更容易实施。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正如卡尔·纽波特在书中所说,深度工作能力在当今社会的日益减少,而其带来的价值反而日益增加,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能够帮助我们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提升技能,创造不可或缺的价值,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