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向孩子看齐的学习
最近一时兴起给孩子报了一场英语比赛。陪伴孩子分级绘本阅读两年,但一直没有经过任何比赛的洗礼。于是,一次看见群里大家放了个英语比赛报名,也报了场比赛。顺便提及,我大言不惭地认为自己是一名顶级语言培训师,所以一直带着孩子自学,追求学习的长期规划和伟大愿景。
不过毕竟比赛有专门的题目专门的内容,没有准备也就没有针对性,否则怎么能像比赛冲刺?
有比赛便有输赢,于是就有了计较输赢的心。
一次工作忙得半死回家又抓了孩子来练,练着练着,就嫌她说的不够流利不够地道不够不同凡响。自己突然恶婆婆上身,便开始比东比西,嫌孩子占了我的时间还抵不了半个优秀的学生。孩子的小脸顿时滴下了两滴眼泪,一边抽泣一边继续努力练习。但情绪不好,嘴巴和面部肌肉也不好了,英语怎么能发得好听。我这个中年恶母亲兼老师更变本加厉。
孩子眼泪哗哗流,说,妈妈,你为什么一直把我跟其他孩子一直比。其实,你知道这没效果,那你还比什么?你为什么老把我的短处跟其他人的长处比,你的那些好学生他们读国际学校,英文就是长处。可我能出去一个人去参加车模比赛,不用你担心,你却没有把我比过别人。而且妈妈,我也从来不会把你跟其他人比。
有这么一个广告视频,其中工作人员邀请了一群妈妈和她们的孩子们,将妈妈和她们的孩子们分开,相互给对方打分。妈妈们不约而同都会将自己的孩子比来比去,比了过去和现在,再比现在和将来,把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了,再把孩子跟别人家的比。只要是老母亲看了这个视频都知道是错,但自己做的时候都不知道是错。
从语言培训到演讲教练以来,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时刻保持对“沟通”的反思。语言表达的背后藏着太多我们的人性密码。声音到达的地方,思想必须先到。但若要有思想的交流,必要先有正面的情绪。此刻孩子有理有据真诚话语击碎了我“知道但并未做到”的脆弱面具, 此刻的孩子成了我的导师。
我常常在演讲课堂里提到”焦虑“二字。在哈佛大学多次的社会调查中,对于公共演讲的焦虑恐惧始终排在前列。有的人甚至宁愿忍受五分钟的电击,也不愿意接受五分钟的演讲。有的人甚至认为演讲。排在了死亡的前面,比死亡更可怕。 所以当我们焦虑的时候,在演讲的舞台上,我们便想逃离观众,想逃离我们说话的角色。这让我们说不出话,闭上了嘴巴。
而生活中有焦虑,我们也会逃离,这种逃离让人将焦虑转嫁给家人,这里是孩子。 而焦虑的语言就成为了利剑。
孩子在演讲的道路上,虽然看似我带领她,其实是她进步其实比我大。和其他我们课堂中的孩子一样,她学会了大胆表达,懂得了释放情绪但控制情绪, 更学会了摆事实讲道理,就算伤心的情感也没有阻止她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刻的孩子成了我的导师。
身位父母和导师,同时也是一位必须面对生活“一地鸡毛”的普通人。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一切都不算晚,也不能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