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直在寻找“最”的路上
怎么活的最舒适?怎样才能最便捷?
科技为寻“最”而生。制度为寻“最”而立。
回望来时之路。为了这个“最”,你我都曾挣扎过,仿徨过,痛苦过。
学生时代,我们纠结“这个专业是我最喜欢的专业吗?好像对它不够喜欢呀”
成家立业,我们又开始纠结“这份工作是最适合我的吗?好像不太喜欢”?
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无谓的精神内耗。
“最”,就像是一把锁链。我们,都是被它束缚的囚徒。
面对这种痛苦的挣扎,我们能做什么?
一,“最”之三问”
1.“最”,真的存在吗?
答案是肯定的。客观上,所有的因素,都有可能处在那个最合适的状态。
2.“最”,可以被找到吗?
答案是,未必。
有的时候,我们会被自己的能力所限制。
有的时候,我们又会被时间与空间所限制。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会为自己的思维所限制。我们有限的经历。甚至让我们无法认识到那个我们想要追求的“最”究竟是什么。
就拿“如何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专业”这个问题来说吧。
第一,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保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
毕竟,我们的人生经历,人生阅历都是有限的。我们在自我认知上投入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其次,我们的视角,本身就让我们很受限。“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已经让我们的自我认知不够客观全面了。
故此,我们不知道是否存在盲区?存了多少盲区?
第二,我们没有办法保证对专业有足够的了解。
我们不可能保证了解所有的专业。我们甚至都没有办法列出所有专业的名单。这就意味着有太多太多的专业,我们是从未涉足过,从未了解过的。
并且,对于高中毕业的小萌新,我们甚至都不可能深入的了解哪怕一个专业。
3.“最”,真的那么重要吗?
答案依旧是未必。
有的时候,你想要达到的结果,明明只是让你做个七八分就行了。
依旧是举选专业的例子。这个专业,虽然可以感觉到不是你最适合的。可是,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你也有一些兴趣,还算擅长,学的轻松。薪资也还不错,工作也算满意。这,不就足够了吗?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你选择了那个最适合你的专业,只是代表你适合学习它,并不代表它会给你带来最好的工作,最好的结果呀)
相反,是你一直纠结于自己是不是选错专业了,这种无谓的精神内耗一直在损耗你。
在追问自己了这三个问题之后,我们知道了,“最”虽然存在,但是未必能被我们找到。找到了也未必是最好的。
进而,我们推导出一个特别重要的结论:我们只能追寻,而且也只能是尽量追寻小范围内的“最”
二,该怎么做?
1.结果导向
既然我们凭借一己之力不可能寻找到“最”,那么,我们也没有必要非得寻找到它。
我们只需要思考自己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就好了。
须知我们追寻所谓的“最”,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达到想要的结果吗?
当你想要达到的结果,必须要求你“尽善尽美”,那当然要求你尽可能贴近那个客观上的“最”咯。
当你需要达到的目标对你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又何必非得追求完美?
2.尽力而为
我们,必须有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那种勇攀高峰的“极致心态”。
可是,作为人,我们实在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做不到极致,完美。该怎么办?
痛苦?纠结?停滞不前?放弃前行?
不!告诉自己,尽力就好。
“尽人事,听天命”。
3.行动为王
你也许不知道这条路是不是对的。你也许不知道如何选择。
可是,你怎么能够知道呢?不如走一走。万一这份经历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忽然帮助了你呢
可是,你怎么能够知道呢?如果你不亲自踏上这条路走一走。
行动,是精神内耗的最大敌人
4.精神内耗无用
我们也许都深知这个道理。可有的时候,面对各种环境,却失去了基本的理性。
希望我们都能常常想起,精神内耗无用。行动才是关键。
以积极代替消极,以理智代替焦虑。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痛苦中挣扎。
愿我们都能从寻找“最”的处境中解脱。挣脱锁链,获得自由。
去做,且不求完美。
用充实涂抹痛苦,用行动除去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