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泯灭孩子的天性
有一次公车停等红灯,一个5岁的小男孩趴着车窗看外面,问妈妈:“妈妈,外面的树站在那里做什么?我想把它带回家一起玩好么?”
多么诗意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那一刻我心想,这孩子将来一定对艺术有天赋。
妈妈笑道:“那就是树,它活该站在那里,不能带回家,一大坨泥……它不听妈妈的话,所以妈妈罚它站在那里,你要听妈妈的话,听见没?”
车里静悄悄的。
这大概算善于教育孩子的妈妈了吧,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因势利导强化了孩子必须听话否则受罚的观念。
孩子拿彩笔把墙涂花了,家长第一反应是这又得花钱把墙弄白,或者会训斥孩子,但绝不会多看一眼孩子画了什么。接下来就会教育孩子,不能再画,否则受罚。
五颜六色的世界吸引着孩子,他并不懂什么知识,只喜欢这新奇多变。他要用自己的理解来认识世界,表达感受。
家长以成人思维觉得孩子言行幼稚可笑,殊不知那正是孩子反馈给世界的信号。那正是孩子最纯洁的闪光点。
家长切记换位思考,或许你的一两句否定就埋没了孩子的天赋,等到30年后,孩子再重新发掘自己便有些晚了。
不必太过担心孩子兴趣疯长慌了学业,适者生存不但适用于看得见的竞争,看不见的也是如此。孩子在成长中也会不断地做出调整、选择。
善于处理孩子面临的困境
有次在超市排队结账,我身后有个小男孩上蹿下跳,时而爬上货架,时而爬上护栏,蹭了几个鞋印在我裤子上。
我回头看,小男孩迎着我的目光,毫不在意,又要从我侧面钻过去爬上置物台。后面他奶奶一脸慈祥看着,带着欣赏疼爱的目光。
我想起了不久前的新闻,女大学生脚踹邻桌4岁孩童,就是因为邻桌4岁孩童太闹。
在孩子的认知里,他并不能判断出自己行为的对错,判断标准全来自于最信任最崇拜的家长,若家长溺爱孩子惯着孩子,强化了孩子无所谓的任性,孩子会以为不管做什么都无需付出代价不用承担责任。
家长的呵护溺爱强化孩子恣意行为,进入规则社会后,别人有自己的规则,两相碰撞,必然有人受伤。
我的老师讲过自己女儿的一件事。
他女儿上中学时有次早上迟到了,老师正在气头上,叫她站门口听课。
女孩据理力争,质问老师理由。老师觉得自己被挑衅,直接叫女孩回家去。女孩转身就回家了。
他说:“她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就知道学校出事了。我给她做了一点喝的,敲开房门放在桌上退了出来。一会,她出来和我交流了整件事情,问我,爸,我这么做对么?老师会不会找我麻烦?”
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所有家长都怕得罪老师的。
他告诉女儿她做得对。既然心情不好就休息一天,但事情得按规矩处理。
他替女儿请了假,带她去海洋馆玩,看电影,女儿明显从事情中走了出来,一起开心吃过晚饭,回家上自习。
晚上,他在电话里和任课老师据理力争,最终说服老师在电话里向女儿道歉,也让女儿为自己的迟到道歉。
他说:“父亲,在她遇到委屈的时候,那是一尊神,我不能让女儿吃亏,但我得告诉她解决事情有很多种办法。后来,女儿和老师相处得很好。”
我们不都是在用已得经验解释未知事情么?古代的闪电雷鸣人们称为神仙,当你第一次学着投币坐公车后,再遇到投币公车你便轻车熟路,不都是获得经验指导行为么?
孩子的成长中,认知和神经思维都是形成期,经验哪里获得?家长的教育强化不管是日常牢骚夫妻吵架动手还是善意引导恩爱有加,对毫无分辨能力的孩子来说都是学习模仿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我想,人生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忠于内心,而现在教育模式下,家长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兴趣,却在孩子上学后的假期报名各种兴趣班又培养兴趣,填鸭式地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
不好不坏才是父母的最佳姿态,别将孩子的一生全部承包,也别对孩子溺爱得不管不顾。
孩子的成长要适度放宽空间,杜绝盲目从众。家长在做好镜子的同时,教给孩子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的价值观,才是最重要谋生技能。
推荐几部和孩子成长相关的电影:
《追捕野蛮人》:在片子里,你能看到有应激创伤的老头是如何挽救、重塑一个劣迹斑斑,其貌不扬的善良孩子的。
《死亡诗社》:一群填鸭式教育的结晶,在老师站上讲桌,朗诵激情澎湃的诗歌时,他们内心被禁锢的自由苏醒了。然而,他们面对的是自我犹豫的选择,父母命令式的期望,学校严苛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