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晚上的课程结束之后,心理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反思现在自己组成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元文化背景的体现与影响。
现在我和老公,在年纪上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从世代来讲,俗话说三年一个代沟,那我们之间存在的已经是四个代沟了。可是在我们俩相处的过程中,似乎老公从来没有以他年纪比我大弱化我的力量与知识。很多时候我们俩都很喜欢彼此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让我想到当我们在聊到人生,人际关系相处的时候,总能听到彼此的分享,而不是我年纪小,没有经验而被看不起。就在上周,我们一起听古典乐。当我们可以谈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时,我能听到老公专业的分享,钢琴的和弦,与大提琴犹如“双人舞”似的相互配合。他也能耐心听我讲大提琴的弓法与技巧。这也是在“教育”上的多元文化。老公是音乐专业出生,却还能认认真真听我一个只学过小提琴的业余选手的观点。想想,这不是他对我的尊重嘛!
在“性别”上,我受到父母的影响,女孩就要像个女孩的样子。要温婉大方。在家要好好持家,勤劳贤惠,对老公也要体贴周到才是一个妻子所应该做到的。而对于一家之主的丈夫,我也复制了原生家庭的模式,期望老公能为我撑起一片天,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在,家就在。 似乎,老公在家庭分工上也受到了传统的影响,他也觉得男主外,女主内。虽然嘴上说我是家里的领导,但遇到事情,总是他冲在前面,为我遮风避雨。此时想来,觉得老公的陈丹,老公的保护,也不是理所当然的。当他累,当他需要支持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可以角色互换。“家”是我们俩共同的,无论是分工,还是对对方的期待,也许更需要的是弹性,随情况而定,时代的变化,人的变化,我们也许可以试看看,什么样的分工,什么样的互动更适合我们这个家,更适合我和他这两个人。
一路走来,看看我和老公,都是外地来到现在这个城市。丢掉了我们自己的地方口音,平时说的都是普通话,只有在和家人说话时,才把自己从小的语言捡回来。我俩都是“移民”,在这样一个相互都没有亲戚的城市里相依为命的生活,只有我依靠他,他也依偎着我,虽然我们两都看不见,但可以谁也不嫌弃谁。筷子掉在地上,我俩都可以趴在地上摸来摸去,不用担心被谁笑话,做饭烧菜都是直接上手,也不用害怕被人说你可怜,我们就是这样生活的。好像有了困难总是相互鼓励,有了烦恼,总是想办法解决。
写到这里突然有个新的发现。我和老公的口音、城乡、移民、阶层、种族这些元素,好像代表了我们的曾经。都因为我们两共同来到了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而变成了过去。然而,教育、健康,包括收入和职业之间差距也不大,这让我们彼此的价值观非常的相似。而年纪、性别和世代的不同也在我们相互的谋和和允许的过程中慢慢被尊重。反思经常在网络文章中提及到的,结婚要门当户对,要找三观相合的,这似乎也是在缩小多元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夫妻来讲,天天生活在一起,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
回想之前的那段婚姻历程,移民带来的地域差异,口音、以及对性别角色期待的不同,让双方都无法受到尊重。这也是因为受到我原生家庭的影响。我妈妈是个有些清高的人,在她从小优越的环境中,看不起从农村来的人,职业、收入的优越感也让我对婆家心存芥蒂。父母在家庭上的分工与承担也时刻在提醒我无法接受我对前夫的失望。细细的分析这一切,都与原生家庭的多元文化背景有密切的链接。
现在想想我的原生家庭,小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大部分的开销。妈妈虽也在工作,但我和弟弟的学习生活多半是妈妈在操心。爸爸工作很忙,但总在有空的时候给我们做好吃的,就这一点妈妈觉得无比的幸福,也成了我的骄傲。爸妈也是来自于相似的家庭阶层,都受到过正常的教育,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无论是在健康、收入、世代元素上差距都不大。他们的婚姻,我现在的婚姻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让我们都少走了很多弯路。此时的我,更加的理解了“门当户对”、“三观相合”的重要性。写到这里,我要感谢我们婚姻中多元文化的背景,让我和老公能走的容易点,不用那么辛苦的去跨越那么多的不同。
提到这些多元文化的元素,让我想到,以后在工作中可以从这些方面去看到家庭的资源。他们是否拥有这些不同,如果跨越很多,他们的努力在哪里?经验是什么?如果他们也和我一样少走了这些弯路,那么他们怎么知道,这样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容易点,这些经验可以如何影响他们的下一代,怎样可以帮忙他们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