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湘近三个月了,离上一篇简书创作,估计也有两个月了吧,简书圈里,依然有很多很多人在坚持着日更,坚持着练习,而我,却迟迟未能动。
书,看多了,不敢动。
是的,下半年,看完了白先勇的《台北人》,看完了蒋勋的《细说红楼梦》、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看完了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看完了亦舒的《我的前半生》,看着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看着茨威格的小说文集,看着董卿主编的《朗读者》……还有许多许多,在书柜里,尚未拆封的封壳里,在kindle推荐广告和心愿单里。
几乎,都是经典之作,大家之作,总感觉,自己无法再敲下一两段文字了,总焦虑,死活也写不出那么好的文字来了。
焦虑的是,看过的,不记得,未看的,无止尽。
焦虑的是,知,无涯,吾,生也,有涯。
以前,我以为,小说或者散文,都只是无聊的人,打发时间用的。却不曾想,学问何曾低于课本。
他们的比喻,太精彩,构思,太奇特,文采,太美好,心思,太细腻,对场景与情节的把握,非常到位,如果可以,真的很想,把那些我曾标记的文字,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他们对人性的把握,对角色的塑造,对自然的抒写,可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自认为,穷其一生,也写不出那么好,那么细,那么有格局的文章。而且,对自己的想象力,从未有过自信,对自己的精神格局,从未踏出小家子。
可想来,唯一让我感觉自信的,就是写作的真诚。虽然,长文不多,但朋友圈,几乎每一篇小短文,都是当下的耕耘与构思。
是的,不管是身体在路上,还是心灵在路上,每一个,都很真实,每一天,都很充实。不管是经历,思考,还是阅读,写作,总有一件,是让自己丰盈的。
昨晚,与高中好友,聊完她卖的百合,竟不曾知道,一个小小的百合生意,竟然有那么多波折与学问。
百合,容易腐烂,市场上卖的干百合,多数由硫磺熏制,而即便是新鲜百合,也分三六九等,市场上卖的多是三年开挖,口感远不如六年开挖的,而从泥土中新鲜挖出来的百合,对真空包装袋和包装机的要求,都是经换了好几家,才选到合适的,来自于永靖农家的百合,如果只是乡下的两位老人经营,我们就很难有口福了。
兰州百合,生长六年,甜而清香,白而细腻。
而我看过的每一本书,几乎都是作者耕耘数年,数十年,甚或一辈子的心血。
我们是如此幸运,生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时代,足不出户,或纸质,或电子,能读到几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位作家流传千古或者畅销一时的作品。
焦虑的是,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写的人多,看的人少,翻的人多,评的人少,点开的人多,看完的人少。
难觅知音。
聊完百合后,我突然把话题转向了读书,我问她,最近看什么书,我说,好久没有在简书上更文了。
因为,或许是因为她的百合,我才知道了简书,或许是因为简书,我才知道了她的百合,当然,还有彼此共同的爱好,所聊不多,却明白,噢,原来,你也在这里。
但是,她的青春文学,已经写得小有名气,而我,仍然在自我的路上,不敢踏出界外。
不警世,不妄义,不取悦,写下一篇,来缓解心中的焦虑,只是记录此时此刻,向简书表一表那份不放弃写作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