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尝试着用“方言”去读的,因为有太多对话并且都很通俗直白的缘故。然后发现当我用方言去读它的时候很多真实的情感才能被感受到,我也才能更贴近人物的生活,读出每个人物的心理,性格和想法。也能够通过对话去想象当时的画面,所以用方言去阅读那些对话让我觉得很亲切,很感动。
许三观的老婆许玉兰生孩子的描写让我印象很深刻,最开始读觉得那个情景很搞笑。她的“啊呀”喊叫声是她鲜明的个性,还有每次都要坐在门口哭,把家丑外扬的画面都让我历历在目。许三观的三个孩子们的名字起得也很有特色:一乐,二乐和三乐。而名字的来历是这样的:
“啊呀,”许玉兰叫道,“所以你让三个儿子叫一乐,二乐,三乐,我在产房里疼了一次,二次,三次;你在外面乐了一次,二次,三次,是不是?”
每一个人物说话的语气都被余华刻画得淋漓尽致,用这样通俗的语言来进行对话的方式让你觉得他笔下的人物是活的,是鲜明的,是真实的,比如:
许三观看到许玉兰坐到门槛上一哭,脑袋里就嗡嗡叫起来,他在许玉兰的背后喊:“你回来,你别坐在门槛上,你哭什么?你喊什么?你这个女人没心没肺,这事你能哭吗?这事你能喊吗?你回来……”
又比如许玉兰生产的时候她的经典喊叫:
“许三观!你这个狗娘养的……你跑哪儿去啦……我疼死啦……你跑哪儿去了呀……你这个挨刀子的王八蛋……你高兴了!我疼死啦你就高兴了……许三观你在哪里呀……你快来帮我使劲……我快不行了……许三观你快来……医生!孩子出来了没有?”
所以读这些话的时候我真的很想笑,但读着读着又不敢笑了。哭笑不得可以说很准确的概括了我读书时的心情。
许玉兰嫁给许三观竟是因为请她吃了小笼包子,吃了话梅、糖果还有半个西瓜,吃完以后她就要嫁给他了。这些在你我看来有些荒谬的行为却让我看到了每一个在土地上生活着的普通人最真实的样子,朴素单纯而善良的人们。他们可能没有什么文化,可他们还是勇敢的在面对着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饥荒的时候一家人每天吃两碗稀粥。许三观告诉三个孩子,吃完了就要平平的躺在床上不能动,不然很快就会感受到饿,只有不动不说话,才不会让自己消耗能量,才能撑到下午去喝另一碗稀粥。
许山观过生日的时候用嘴炒菜给一家人吃,我刚开始觉得好滑稽一直在笑,佩服作者的想象,然后读完我心里开始一点一点的感到难过。这种黑色幽默让作为读者的我措手不及。
许三观不给一乐买阳春面因为他说一乐不是他的亲儿子,所以他用命换来的钱不给外人用。一乐愤怒出走,在街头说:“谁给我买面谁就是我亲爹。”读来可能觉得很荒唐,但细细回想一下,便能感受到黑色幽默的杀伤力。整本书都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让读者读完书后去一点一点感悟那真实的生活。
一乐尽管不是许三观的亲儿子,但后来一乐病了需要花钱,许三观一路北上卖血就是为了给一乐筹钱治病。中国式父母,为了孩子,命算什么? 所以当二乐的队长来他们家吃饭,许三观说就算喝酒喝死了,只要以后队长对二乐好,就都值得了。
许三观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懂感恩,懂付出,这些就是平凡老百姓的真实写照,他们不用多高尚,相反他们有时候可能与高尚相反,但他们心地都很善良。许三观在去上海的路上,一路遇好心人。先是有人给他喝茶送他盐,接着有人看他晕倒送宾馆休息,再遇到同房的人用带来的小猪给他捂脚,最后来喜来顺兄弟载他一起去目的地。一路走来尽管都是素不相识,但却让人觉得很温暖。
卖血前拿碗舀水喝,喝到尿包在爆与不爆的边缘才停;每次卖完血,都要去点一份猪肝补血,一壶温酒活血舒筋。对于许三观来说,这些似乎都是他的卖血仪式,缺一不可。
小人物的命运在作者的笔下淋漓尽致的被勾画出来。其实许三观也好,福贵也好,他们的命运都折射出了每一个人普通人的命运。每一个人多少都会在这漫长的一生体会到的这样那样的感觉,或是来自生活的痛苦,无奈,或是心里的安慰,美好。总之透过这些最普通的事情,最平凡的人,道出了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不用任何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因为越是平凡普通就越是接近真实。每一场生活里的小闹剧都给我们的人生增加色彩,让我们平凡的生命因为这些生活的琐碎而变得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