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收到,QQ或微信留言,就是两个字:“在吗?”
有时候我会回复:“有事请留言。”但大多数时候,我都“假装不在”。
因为我不知道会面对什么。许多时候,可能是咨询、请教,或有事讨论。通常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其中相当数量是无效信息或无法回复,还要解释半天。但一句“在吗”,我根本无法预判信息类别与重要程度,就被迫进入对话。
换句话说,我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面对什么,是无用的寒暄,温情的问候,还是重要的事情,或者一场精彩的讨论。总之,我在信息面前丧失了自由感。无法判别重要程度,于是,我就不能判断是否要停下手头的工作,有时,即将面临的信息比手头的工作更重要或紧急,有时却根本无关紧要。
如果直接说出你想要说的东西,甚至一次完全讲清楚,这不是更好吗?这样,我就可以自由地判断,是否需要回复,以及如何回复,包括什么时候回复。通常我的做法,能够立即回复的,我就一次说清楚,不能立即回复的,或需要深思熟虑,以及进行一些相关调查或工作的,我则会将信息本身置顶,直到解决后再回复。
一次留言把问题说清楚,这样我就能在几秒钟内对信息作出完整的和初步的判断。反之,如果进入对话,那么,我不但无法了解信息的重要程度,而且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哪怕只是几分钟,也意味着,我必须从原来的工作状态,包括休息状态中脱离出来,进行任务转换。
是不是说我就日理万机,连几分钟都抽不出来呢?当然不是,虽然它只有几分钟,但是毫无征兆、不分时间地切入你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实际上会中断很多有价值的任务,它所造成的损失,远远不止几分钟,可能是一个上午。因为对话结束了,你很难立刻终止那种情境,转换到原来的情境中去。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电话。
简单的说,要判断什么时候使用电话,什么时候使用短信。能用短信的,就不要用电话,电话适合某种特殊情况。短信与QQ和微信的区别在于,除非静音状态,通常都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
我惧怕随时随地的电话接入,也不管我对方在忙什么,处在怎样的场景里面,是不是适合接电话,拿起电话就打,仿佛对方就应该等在那里聆听你的教诲。实际上我的电话很少,因为我基本上不接陌生电话,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这是傲慢吗?不是,这只是渴望自由与尊重。
不恰当的沟通方式里,都隐含着一种微妙的粗暴。或许,在这种粗暴中,又隐藏了一些别的东西。在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怕被别人忽视,因此,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在乎别人是否肯为自己牺牲时间。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是说,我们需要创造更有价值的交流,并且,是在充分尊重别人自由和时间的前提下。
不然,我们必然一方面惧怕交流,深陷孤独,另一方面,又不恰当地切入别人的生活。(第一次通过语音输入完成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