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三首《白头吟》,还有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诀别书》。
第一篇是刘希夷的《代白头吟》,他把这首诗的主人公由被抛弃的女子换成了白头老翁,别出心意,语言惊奇,尤其是其中两句尤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说他的大舅子问他索要要这两句诗,想据为己有,可是刘希夷好不容易写出来的诗句怎么能说送人就送人呢,于是坚决不答应,然后就悲剧了。因为他舅舅实在太喜欢这两句诗了,看到外甥居然不给自己的,就找人把他杀了(为了两句诗引发的诗坛血案)。
然而三首《白头吟》中,最喜欢的还是卓文君的那一篇,第一是因为这是原作,第二就是因为卓文君在被司马相如抛弃后,伤心欲绝之下写出了这首诀别诗真情流露,拳拳之意尽露于文字之中,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怆之感。
其中最流行的一句就是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如此美妙佳句,如此的感慨咏叹,怎能让人不怜惜。而且这首诗也确实把司马相如写的羞于见人,尤其是卓文君又写了一篇《诀别书》,更是直击他的要害,难怪从那以后司马相如再也不敢提纳妾的事了!但是“负心汉”的名头他是背定了!
至于第三篇,则是李太白的《白头吟》,后人对太白的诗歌成就评价很高,被誉为“诗仙”,估计李白也是看到了卓文君的《白头吟》,感触极深,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卓文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毕竟太白也算是一个被赐金放还,被抛弃的文人。
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吧,让李白对司马相如的始乱终弃特别愤慨,于是也写了一首《白头吟》,完全就是贬低嘲弄司马相如的。有一种感觉,李白似乎跟司马相如有仇,卓文君作为受害者都没有李白那么愤慨。用了特别华丽大气的文章去寒碜相如,估计相如若泉下有知,绝对会死而复生然后跟李白拼命的。李白的慷慨陈词太多,在此只摘录最后几句: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唯见青陵台”
顺便把卓文君的《诀别书》附上吧,写的很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同时也可以可以看出司马相如看到卓文君写给他的《白头吟》和《诀别书》之时,会是多么的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
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锦水有鸳,汉宫有水
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
朝露晞,芳时歇
白头吟,伤离别
努力加餐勿念妾
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问曰:子非相如,安知相如之羞愧?
答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相如之羞愧?
复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相如也,子之不知相如之愧,全矣!(看你还嘚瑟!)
呼叫大赖皮庄子
庄子对曰:咱们重新捋一下刚才的对话哈!你不是问我:汝安知相如之愧 吗?你都这么问我了,说明你肯定知道我知道然后你问我在哪里知道的,是吧!既然你那么诚心诚意的发问了,那么我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吧——我是从网上知道的 。┗(^0^)┓
孟子闻庄子好辩,欣然规往!未至,庄子遁!
好事者问于庄子:子善辩,何遁其速也?
庄子曰:我骂不过那孟老头儿!
公都子问于孟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大家都说孟子您老人家喜欢吵架辩论,这是为啥呀?)
对曰:我岂好辩哉,不能已也。(我哪里是喜欢吵架辩论,只是停不下来罢了)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儒家思想能一统中国封建统治两千多年了吗。就是因为孟子不停的跟其他的诸子百家辩论吵架,贬低其他人的思想,抬高自己的学说,结果其他人又都说不过他,也正因为比,现在圣人是孔子,亚圣是孟子。
说到骂人,不得不说一下近代最有名的鲁迅大大,鲁迅是以骂人吵架而著名的,国民党那么多御用文人,没有一个能在骂人吵架上压的过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自己的敌人,他总是执笔为剑,言辞为刀,谈笑纵横,不惧唇枪舌剑,实乃一代侠士耳!
注:以上其实就是变向的思维,事实上这些能成为大家的人,之所以能把对手骂的体无完肤,也跟他们渊博的知识修养和伟大的文化思想是分不开的。所以嘞,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千万别被上文误导了专门去学吵架,如此,我的罪过可就大了!(。‿。)而如果真的要吵架的话,那也要努力做到吵架吵得清韵脱俗,骂人骂到心服口服,如此,方为大侠士也。
附上卓文君的靓照,还有她写的《白头吟》书法!
PS:《白头吟》只是相传为卓文君所做,但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谁能说的准呢!至少我觉得以她的才华,能写出如此的千古绝唱也是不足为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