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国学是什么?
传统文化一般被称为 “国学”,这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汉民族传承的知识体系都是国学范畴。民国称为“国故”,现在既有人当做宝贝也有人当做垃圾。
我们先用科学的方法归纳一下:
楚辞汉赋,魏晋文章,唐诗宋词,杂曲小说,这是国学大树上文学的枝干;
先秦诸子争鸣、汉代独尊儒学,魏晋崇尚佛老,宋明注重理学,外加史书这是哲学政治的一枝;
《黄帝内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齐民要术》、《天工开物》这是经济科学的一枝;
书法篆刻,古琴围棋,戏曲相声,武术杂技,美食手工,建筑雕塑这是艺术体育的一枝。
梳理到这里基本上清晰了什么是国学。前人按经史子集四项来分类古书,只是限于书籍,不注重农工商的发展,这是过去认识上的弊端,是慈禧太后下旨废除的科举考试,这事已成定论。
现在还有人办国学培训,以古代儿童识字读本入门,往儒家四书五经发展。走的是其中一支脉而已。
传统文化有修齐之道,有治平之方,有文学诗词之美,书画琴棋之趣。国学教育和国学本身倡导的一样,在于新民,苟日新,日日新。
看看“国学” 学了什么?
学习国学的理想是 让凡人有智慧,君子有领导力,外圆内方,内心快乐,家庭和睦,事业顺利。但是,这仅仅是理想。两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进步并不大。倡导的太好,落实的太差。
完善的人格,永远能保持内心的宁静。穷困的时候独善其身,寒江独钓也不寂寞。闻达的时候,治国安邦,居庙堂之高也宠辱不惊。这些是从传统经典里的名人故事感悟出来的。不是靠背几页入门书识字读本能体会的。而更多的古人比现在人还虚伪,写的书一套,做的事是相反的另一套。
读故事 唱古诗 写书法 下围棋,参观历史遗迹,参观博物馆,这些都是国学学习的门径。
学习本应该是快乐的
学习对于有的人是快乐,对于有的人是折磨,方法路数不同造成的。比如幼儿园的孩子们,背“爸爸的爸爸叫爷爷”之类的弱智儿歌,就不如唱谷建芬作曲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样的儿歌。
合理的引导就是为孩子安排一趟书里面的旅游线路。通过诗词养气,经典励志,琴棋娱心的修为,培养小孩待人接物,洒扫应对。当代西方儿童教育理论中,有一套华德福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是儿童通过自然生活的学习,通过烘焙,种植,养殖这样的课程来得到教育。其实,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更是以这种理念为本。孔子在2000年前,倡导的教育就是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六个方面,赞美“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非常快乐的教育。
回避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传统文化里糟粕很多,这是事实。区分糟粕却很难。因为封建王权时代,特意标榜和树立的貌似正统的东西,在公民社会里,就是糟粕;其次,古人不重视批判性思维,对先贤盲从盲信,不能平视古今中外,把糟粕奉为神圣;第三,在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价值观,只有立场的不同,没有公理。对人性和人的自由意志尊重太少,限制束缚太多。
所以要回避消极的东西,结合自然科学和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