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文微之
说来惭愧有二。其一,以前见到贾谊这篇《鵩鸟赋》的题目,想当然以为是“鹏鸟”的错写,毕竟大鹏鸟的名气更大些;事实上,贾谊这篇赋写的是鵩(fu,读如福)鸟,即一种猫头鹰。自己真是孤陋寡闻且狂妄自大了。其二,关于贾谊,除学过他的代表作《过秦论》(上篇)外,以前并没有读过他的其它大作,近来有兴趣读这篇《鵩鸟赋》,居然是因为《生物进化》这本教科书,真是巧合而不免尴尬。
著名古生物学家张昀(1937—1998)编写的《生物进化》(1998)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也完全可以当作深入浅出的科普作品来读。值得称道的是,书里的十四章内容,每一章都是以我国文学名著中的一句话起头,将科学理论与哲学思想相融,可谓画龙点睛,颇具意趣。这些名著摘录多是以老庄哲学为主旨,而除了《道德经》和《庄子》,贾谊的《鵩鸟赋》居然出现了两次,这不禁让人好奇,《鵩鸟赋》究竟是一篇怎样的作品?何以引得张昀先生青睐?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细细阅读了这篇《鵩鸟赋》。
《鵩鸟赋》全文,算上序言也不到七百字,并非后世的长篇大赋;内容上也不复杂,是作者自己与突然来访的鵩鸟之间的一段对话。
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21岁的贾谊被征召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相当于帝王的政治顾问),很快又升任为太中大夫,可谓意气风发。然而四年之后(文帝四年),因周勃、灌婴等人的诽谤排挤,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出生于河南洛阳),贾谊很不适应长沙的潮湿气候,居住环境的不如意和政治抱负的落空,让这个二十多岁的有志青年颇为苦闷,大起大落之下,心理年龄迅速老成。谪居三年后(文帝七年)的某天,忽有鵩鸟飞入贾谊的房间,让贾谊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鵩鸟赋》。
鵩鸟自古被视为不祥之鸟,它的到来,是否意味着自己大限已至?贾谊便问眼前的鵩鸟,自己的前途是吉是凶。鵩鸟见问,回怼一番(当然也是作者的“臆对”),从万物变化到人生无常,从天地阴阳到际遇沉浮,引出来“知命不忧”的坦然态度。
诚然,《鵩鸟赋》在立意上不如《过秦论》积极入世,也不像后者那样纵横捭阖、“雄骏宏肆”。然而,可以这样说,《过秦论》是年轻政治家的豪言壮语,体现了推崇“施仁义”的儒家思想;而《鵩鸟赋》则是遭遇挫折的愤然遣怀,抒发了福祸相依、淡然豁达的道家理念。这两篇文章,是贾谊的两种人生情怀,而同时具有这两种情怀,似乎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话说回来,《鵩鸟赋》与“生物进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表面上看,一是文学作品,一是科学理论,两者确实“八竿子打不着”。但从哲学思考的角度而言,《鵩鸟赋》中对于事物变化的一些认识,确实能与“进化论”的观点相映成趣。
在讲述生物进化的历程(第六章)时,张昀以鵩鸟“臆对”的第一句话作为引子: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世间万物的变化,从不停止。运转迁徙,推移回还,形与气转化连续,变迁蜕化,精微深远。这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一切变化不止,生命演变不息。所以,这句话之后,可以是《鵩鸟赋》里对于“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的感叹和评论,也可以是《生物进化》里对40亿年以来壮丽而恢弘的生命演化历史的客观解析。
在讲述生态系统进化(第十一章)时,张昀以“鵩鸟”的第二层“臆对”作为引子: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天地像一个冶金的匠炉,造化像是冶金的工匠。阴阳有如锻造之炭,铸化成的万物则是炉中之铜。聚散生灭,可有一定法则?千变万化,未必有其极限。这是对自然界深一层的认识。世间万物,都是“自然之炉”中的产物,同根同源而又相互联系,因而聚散变化、牵动万千,难以预测。这足以引发对人生如蜉蝣的感慨,达到人生种种不过“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的豁达姿态。而换个角度,究其科学原理,则可引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复杂演变关系和多维度演变规律的思考和总结。前者是贾谊的《鵩鸟赋》,后者是张昀的《生物进化》。
如此对照着看,生物进化哲学也借来了道家风骨。
掩卷思来,“才调无伦”的贾生有其情怀,当代科学家亦有其情怀,虽逾两千余年不绝。儒道精神可达人生之谛,科学研究可穷万物之理,更是相得益彰。
2022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