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人的一生的发展过程里边有两个“叛逆“期,那么第一个叛逆期呢?1到3岁,他通常会表现出经常的说:“不,我来!“那么第二个叛逆期呢,就是青春期,因为青春期迸发出特别强烈的生命的热忱,而这个热忱只能通过“我的生命我做主”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才能实现。而这个愿望不能依靠家长的蓝图实现,只能依靠自己,所以说他才有十分激烈的反抗的精神,他只有挣脱父母的控制,才能活出自己。
所以说这也是孩子和家长冲突最激烈的时候。那其实所谓的“叛逆“是我们从家长、从成人的角度去看的,如果说这个孩子从小很多时候就能自己做主,就能活出他自己,也就无所谓到青春期要去“叛逆“了。
我们会观察到1到3岁的孩子,就会选择自己喜欢穿的衣服,喜欢东西的颜色,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那么它就是在向家长第一次宣告:“我要自己做主,我要自己选择!“并且在你试图去帮他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会很激烈的反抗,“不,我来!我自己来!”如果说这个时候我们能尊重孩子的愿望,他是想更好的自己做主,给他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他更多的去尝试,那么这个孩子慢慢就会活出自己。但通常在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挺麻烦,这孩子就是不听话,这个孩子就是特别倔,或者是说他做的事我们都看不上,还要我们重新再做一遍等等,所以我们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用我们的强制的方法让他听我们的,或者是说,他一边说着,我们一边给他都做了。这样看起来是省事儿了,那对于孩子而言,就吃饭而言,他就会觉得我需要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用什么方式吃?这些都是家长安排的,那我好像就是在为家长而活。那么内心就会积压着很多的愤怒,而这个愤怒可能积累到青春期,这孩子有更多的能力和能量的时候,就会有一次大的爆发。
其实孩子真正想传递的信息就是:我的生命我做主,我要为自己而活。哪怕是我的决定是错的,我也想我也要自己去尝试,并在尝试中获得更多属于自己的经验,那么我也就会做得越来越好,我也就会更有掌控感,更有自信心、也更有力量。
我在一个节目中,看到一个有视障的男孩子,他活得很成功也很精彩,大学毕业以后他选择了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帮助到了很多人。当他出场的时候,我们除了看他的眼睛跟别人不一样,那一份从容、那份自信,那一份淡然,真的让人感觉到特别的阳光。而通常这样的孩子,可能我们作为家长,就会觉得应该更好的保护他,把他圈养起来,给予更多的照顾,而这个孩子说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父母给了他更多的尊重和放手,从小家长就把他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看待,并没有因为他有视力上的障碍,而更多的限制和保护。在他上大学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家长只给他提了三个原则:第一,保证自己的安全,第二,与人为善,当你更多的信任别人,别人就可以给你更多的帮助,第三,照顾好自己。他说有些时候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没有更多的去尝试,当你更多的去尝试的时候,你就会做得越来越好,那这个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如果说你认为他是个问题,永远不去触碰,那可能他真的会成为一个问题,也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特别爱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就更多的关注到孩子自身的需求,在青春期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更多的放手和尝试,那么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再去给他帮助。放手而不放纵,冷静而非冷漠,亲密有间的爱才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