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罗辑思维中看到这样一段:
在企业界,稍作统计就知道,在倒闭的公司中,99%以上不是因“黑天鹅”事件而失败,而是倒于一些常见问题,如管理失误、产品质量不过关、服务不好等等。这些公司的缺点,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心知肚明,甚至公司也是大会小会、大声疾呼地要解决这些问题,但就是没有人能解决他。这也是一头“灰犀牛”。
显然,这里的灰犀牛是指潜在的风险,但它与“房间里的大象”还是有不同之处。
罗老师说,“房间里的大象”是人人都看见了,可是出于各种“社会性误会”和心理需要,大家都不说,是心照不宣的风险。
而“灰犀牛”则是指那些大家都看见了,也都说出口了,有人还在喊。可没人管,也没人负责,似乎也不难解决,可就是没能及时解决的风险。
我想,在平常生活中,群体也好,个体也罢,都撞上过那头灰犀牛吧。
1/
我们公司所在的开发区里,有个很大的路口,一直没有安装红绿灯,因为是新区,人流车流都相对较少,可能也正是因为少,大部分不熟悉地形的人开车速度就此闹市区快得多。
我们每次进出开发区都要经过那里,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就是因为我们见多了在这个路口出现的交通事故。
所有经过那里的人,聊起这个话题都会说,那个地方没有灯很危险,这话一说就说了两年多。
随着区里工厂增多,过往人员车辆也大幅度增多,那个路口就成隔三差五就上演交通事故的舞台…不过还好,都是车辆之间的碰撞,还没伤害到人。
终于,一次大的事故发生了,车毁人亡…
没错,这头灰犀牛恶狠狠的登场了,把之前所有的心存侥幸都粉碎了,有关部门也因为这次事故而不得不重视安装信号灯的问题了。
可是,这样的代价太大了,不是吗?
群体性事故发生,也就是在大的社会性群体中,灰犀牛的长大是因为责任没落实,所有人都喊,所有人都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
看见一头还没制造成灾难的小灰犀牛,没有人主动行动去解决问题,时间的积累,加上慢慢对问题的麻木,小牛最终就成了凶猛的野兽。
这与经营公司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相似的。
2/
有个朋友是做工程的,开始创业没几年,属于小打小闹的那种,虽然注册了公司,但一直就不到十个人。
平时的业务是接手一些零散的边角工程,说白了就是接点正规大工程公司不屑于动手的小活。
人员少,成本费用低,日子倒也不坏。
去年经熟人介绍,在某个二包公司那拿到了部分工程,这是好事,公司上下兴高采烈。
第一批工程开工了,按规矩应该收到百分之三十的预付款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就没收到,当时肯定也是心生狐疑的,只不过一想这是跟大公司合作,应该不会有事。
流动资金紧张就到处筹借,工程材料紧张,就到处赊欠。
工程做了一半了,正规合同还没签下来,想想不会有事的,二包公司老板一看就是个好人,怎么也不会干坑人的事儿。
因为没签合同,所有工程投入也就没办法开发票,那也就意味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符合法律法规的合理支持。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二包公司和开发商关系变得紧张,账面赤字越来越大。
他们有点慌,但还是互相劝解,自我安慰说,不要紧,活是我们干的,这有目共睹,谁还能故意赖账?
……
到现在,他们公司已经揭不开锅了,基本上等同于破产,东挪西借的钱都压在二包公司,人家不是不想给,是没钱给…
整个过程没有人是坏人,也没有人故意使诈,却一步一步,一环扣一环就把一头灰犀牛养大了。
这个朋友后悔不迭,房子也抵押了,没了收入还背上了几千块钱的月供…
前几天见面聊天,我问他为啥当初那么傻?
他无奈的笑,说,不是傻,其实每一次不合理都知道,公司内部也讨论争辩,只不过每次都舍不得放弃之前的付出,并且一直心存侥幸,一厢情愿以为,合作不一定非要落到纸面上,都是仗义人,一口唾沫一个钉……谁成想…唉!
他一边说一边叹气不止,弄的我也无奈堆了满脸,可是到了这一步,别人还能说什么呢。
是啊,哪有人是存着心想把事做坏的?只不过每一寸让步都给灰犀牛提供了更大的生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