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目的是展示自己在读书过程中能够抓取要点,并能够学到SOLO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的能力。
(1)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作答要求:展示一个新知识点,标出处)
(2)我之前是怎么想的? (作答要求:调出自己的旧知识)
(3)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作答要求:找出新旧知识间的不一致,更新自己的认识)
(4)我应该怎样想才对? (作答要求:展示你能关联到的一切,可解释现象、可关联其他知识、现象、议题、事实等,可比较、可分类、可找因果等)
(5)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作答要求:反思自己,优化决策,详细展示情景,参考5W2H: who, where, why, what, when, how, how much)
以下是我们的回答
潘同学:(1)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作答要求:展示一个新知识点,标出处)
如果我们可以自由地拥有一种观点,那我们也许会试图推断它一定是正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由社会的基础在于这样的明智观点:人们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去思考自己的想法并作出选择。但是,这个事实并不是说,他们思考的想法和作出的选择将都是合理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从切合实际到不切实际之不等,信念从有根据到无根无据之不等,论证从符合逻辑到不合逻辑之不等,观点也从有见识到无见识之不等。——《可能出错的观点》
(2)我之前是怎么想的? (作答要求:调出自己的旧知识)
我原先的思考方式认为,在讨论或辨别时,自己得出的观点或结论,都应当证明其正确性与合逻辑性,我们所要做的是基于自己观的点去阐明自己的理论或找出对方辨论的“缺陷”。就像世界上只有一份的真品,如果在我手上,就不可能被你拥有。但就像书中所说,每个人自由地拥有自己的观点,尽管时常提醒自己要理解他人的观点,但总是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甚至带有内心的“俯视”思想。
(3)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作答要求:找出新旧知识间的不一致,更新自己的认识)
我之前的想法,可能是一个合格的辩手,但不是最佳的思考。我认为这之间有两个问题,其一,我的观点真的是“我的“观点吗。书中介绍了一个例子,将三种带标签咖啡介绍给品尝者,告诉他们每种咖啡的特点,而品尝者喝后纷纷表示肯定,实际上这三种咖啡都是一样的。繁杂的信息对辨别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获取信息的方式使我们的合理的想法往往被诱导。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商家问我,要培根还是火腿,我可能想,加个培根会更好吃,甚至能和别人争辩加哪个会更好;但如果问我要不要加,其实培根和火腿我都不太喜欢。其二,我能得出的结论往往受限于我的精力或认知,这可能使得方案之间互不理解。就像聚在一起抱怨冬天,一个朋友说在家就开空调了,我回复应该开地暖,而另一个朋友问我们为什么不开暖气片。现在想来应该问:怎么,而不是为什么不。
(4)我应该怎样想才对? (作答要求:展示你能关联到的一切,可解释现象、可关联其他知识、现象、议题、事实等,可比较、可分类、可找因果等)
就像书中所论,我们也许会试图推断自己的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信仰,见识,信念,逻辑等太多限制了我们的思考与选择。但我也由此想到,我们能在每个选择中做到绝对的逻辑与批判性思考吗,我自认为做不到,但有价值的思考提升我认为是应该的。追求所有的后果可能是猴子进果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思考后认为现在最能做到的观点是: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这并不是说我坚持这是对的,而是我做出的选择必定是符合我思考的。我们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去思考,思考不是在对或者不对中做出选择然后去否定其他。
(5)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作答要求:反思自己,优化决策,详细展示情景,参考5W2H: who, where, why, what, when, how, how much)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不是做出你的选择,而是保留你的选择。保留不是指隐而不发,而是指当我们有了一个选择后,先不去试图推断它是正确的,站在自己的价值观上再思索一遍,这个选择是否符合,再来决定是否要抛出这个观点。就像旅游时选择城市,你喜欢风和日丽的海边,我想去山川秀美的湖畔,我们有各自的观点,但没事,不必硬要说服对方,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选择的权力。
杜同学:(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作答要求:展示一个新知识点,标出处)
提高观点质量,明辨是非地形成观点的技巧:
1. 了解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2. 抵制把你的观点看作事实的诱惑。
3. 监控你的思想以防止非批判性默认模式的掌控。——《超越感觉》
(2) 我之前是怎么想的? (作答要求:调出自己的旧知识)
对于如何明辨是非更多还是停留在主观判断,尽管是听取多方观点也有很强局限性,是一种非批判性的默认模式:通过感知然后脑中出现一种观点,然后集中搜集支持该观点的信息从而接受该观点。
(3)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作答要求:找出新旧知识间的不一致,更新自己的认识)
之前的想法是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缺乏主动的考察,审视与判断。对比之前,我应该训练批判性思考模式:对议题进行考察并且要考虑到其他的观点,从而去决定那种观点是最合理的。这样让我们自己来控制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被他人控制,甚至牵着鼻子走。
(4)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 (作答要求:展示你能关联到的一切,可解释现象、可关联其他知识、现象、议题、事实等,可比较、可分类、可找因果等)
像其他人一样,我会不断的感知,也就是通过感官来获取信息。这是一种自然冲动,当我们不控制这一过程往往我们的心智体系就以非批判性的默认模式进行,而我更应该有意识的,更加自觉的去运用批判性思考的模式,即1.对议题进行考察并且要考虑到其他的观点,从而去决定那种观点是最合理的。这样让我们自己来控制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被他人控制,甚至牵着鼻子走。2.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当作事实,虽然这是一种强大的诱惑,一旦形成固化观点,就会习惯性或者冲动性的去质疑其他观点,影响我们批判性的思考判断,毕竟要明白一点,我们的观点是手个人喜欢或者流行思想所影响的。3.监控自己的思想防止非批判性思考的掌控。当我们对一件人事物形成固化印象后,我们就容易失去对批判性思考的掌握,所以要提防在印象合理性之前将印象固化。
(5)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作答要求:反思自己,优化决策,详细展示情景,参考5W2H: who, where, why, what, when, how, how much)
事实上,批判性思考模式的应用情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个领域,当面对一些复杂问题的困扰时就能运用到它。因为我们都有感觉,都有主观性,那么我们的观点就可能会存在扭曲,所以我们不要沉溺于自己感觉,而是去挑选出感觉,当感觉之间出现冲突时能仔细的进行评价,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思维超越感觉,实现清晰公正和批判的解决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