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我有限的阅历里,刘邦被成功学用来YY,着眼点有这样的演化轨迹:
第一阶段-抓重点:即使专业水平不够顶尖,但只要会领导,还是能成就足够大的成就。
第二阶段-开始跑偏:“将兵”和“将将”的区别,就在于会用人,只要会用人,专业水平不行根本没所谓。
(韩信以其专业视角认为刘邦能带接近10万兵的水平,在这一阶段开始被忽视了)
第三阶段-“亲民视角”: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就因为他是一个流氓,所以他更接地气,更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张良萧何这种书呆子不懂带人,韩信只懂业务,项羽更不值一提。(然后读书学历无用论的观点可以跟上了、职场精英思想格局不够的观点也可以来了、你要愿意的话现在那些中产、富翁的水平不够的观点也可以加进来……)
成功学的东西,以后有机会深究,话题太大了,这里还是来说说刘邦,主要也是依据《史记》的记录来说。
对司马迁的观点,认同或不认同,都会特地注明。(当然,认同还是居多的,要是说这是迷信权威也随便)
一、关于他的“用人”
1、与大才们的互动
(1)、与张良谈战略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大意是,本来张良是要去投靠景驹的(背景补充:景驹据称是楚王后人,陈涉起义失败后,部将秦嘉找到他,用于维持起义的正统性和号召力),但半路上碰上刘邦,先在刘邦军队里任职;在此期间,多次用太公兵法的策略为刘邦分析、献计,而这些分析其他人听不懂,张良于是认为刘邦有天赋,之后决定待在他身边,不去景驹那里。
除了张良评价刘邦有天赋外,《史记》的记录里还有一点,是他在谋士意见不一时的决策能力。
那段太长了,我附在文末,这里直接用现代汉语简单说下:
刘邦出关中称汉王后第三年,当时他占据在荥阳(今郑州西部,当时的中原重镇),这时项羽率兵包围过来。
谋士郦食其给他献计:要削弱楚国的实力,需要借助各国;商汤、周武王灭了夏桀、商纣王后,分封其后人,凭道义统治天下;而秦国夺取六国后代的土地,如果刘邦答应分封六国诸侯后代到原来的土地上,他们就会效忠于刘邦。随着道义的施行,项羽就回来投降。刘邦觉得有道理,就派人去实行了。
过会张良来找刘邦,刘邦说起这个计策,张良说要是用这馊主意,我们趁早凉凉!
理由是:刘邦既没有把握置项羽于死地,也不能保证分封后削弱自身武力也能维护统治,别人凭什么相信你?这些事,商汤、周武王能做到,所以他们才用放心分封敌人的后代,没那本事,六国后裔和项羽凭什么服刘邦的“道义”?何况,天下都分给了六国后代,就意味着跟他卖命的人没有好处,那谁还肯给刘邦卖命?
刘邦认同张良的建议,骂了郦食其书呆子,撤销执行郦食其策略的命令。
(其实,郦食其真的出了个这么“君子”的蠢主意吗?我有点难以置信。。。)
张良的分析和郦食其的分析,都分别交到他手里,他能听懂双方说的话(刘邦早年在地方豪强之一张耳门下做过幕僚,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商汤周武的例子,谋士信手拈来,他也实时响应,正是知识水平、谋略水平的体现),这就是水平的体现。
不过注意,我只是说他这方面有水平,千万别误会:
①、有水平和拔尖有区别,我希望论证的结果,不是矫枉过正、非此即彼地认为不是白痴水平,就是大师水平。我是希望强调:刘邦在这一领域有基本的水平,而不是完全白痴。包括接下来对他其它素质的描述也是这样。
②、我只说在这几件事情上看出他厉害,不是要下“因为他xxx,所以他成功”之类的结论。具体原因,后面说说地摊成功学的毛病时再具体说。
(2)、对政务的重视与理解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史记·萧相国世家》
灭了项羽,安心“分赃”的时候,群臣开始议论谁的功劳最大;刘邦认为萧何功高,群臣认为的萧何的“舞文弄墨、未有汗马功劳”,在刘邦看来,如同指示野兽踪迹、派遣猎狗追捕的猎人,而沙场浴血固然有功,不是战略上的功劳,而是执行上的功劳,也就是猎狗的功劳。
虽然刘邦是马上得天下(刘邦的军事水平后面再说),但他还是有全局视野,看得出战场后方的贡献。
同样,这里不希望变成矫枉过正,历史上刘邦对于民政、财政等事项的谋划水平,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其水平,这一处案例,只能说明他不是见识浅薄的大老粗,有一定的认识水平,要说和萧何相当,估计不太可能。
(3)、军事水平
刘邦刚起兵,还没得到张良韩信之前,就打败过秦军;而后他的手下雍齿叛变,投靠陈胜的一个部将周市(起义军果然不是铁板一块,这环境形势后面要细说),献上了刘邦军之前占领的丰邑。刘邦征讨回去,前两回不胜,而后跟项梁借兵,打赢了雍齿。
再之后,是章邯、项羽、韩信唱主角的舞台,刘邦打赢过几次秦军,但终究是不能和天下名将相比的。
下一次他展露水平,是晚年平定叛乱的时候,打赢了臧荼、利几、彭越、英布、陈晞等人,其中,臧荼是燕国末期大将,崛起于秦末起义的时候,彭越和英布是和韩信并居汉初三大将的人物,但还是败给了刘邦。
当然,我估计后期平叛的时候,天下已定,为皇帝平叛的军队的心态(哎你TM的怎么还搞事啊,都盼着结束战争了居然还造反?!),和为诸侯王搞独立的军队的士气(天啊,不是说战争结束回家娶媳妇了吗?怎么又打仗了?领导你能不能别那么作?!),两者之间也会有差距,至少比起同为争天下的诸侯时期(帮老大打完项羽就回家娶媳妇了)有差别;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估计和地利后勤有关。刘邦定都长安,拥秦川巴蜀千里沃野,而彭越英布等人的诸侯国,粮食物资不一定有关中丰富,这也是一个因素。
最后,刘邦的水平,韩信曾评价为“能将十万”,不知道是不是不想睁眼说瞎话,但又不好意思说实话的折衷说法;结合他前后期的军事水平来看,带兵十万也许能维持“及格线”的水平,但灵活用兵的优秀操作则有些困难;不过也意味着刘邦不是“上马不能武”的水平。
把刘邦在战略认知、政务理解、带兵布阵的水平(《史记》里记录的水平)都描述一遍,正好来说这个话题:
2、自身水平对用人的作用
引入一个概念:知识边界——以某个身份参与到某项事务中时,对这项事务中各个部分所需的知识的了解程度。
要领导一项业务,某个具体领域的实行安排,自己不一定要比专业的人更厉害(也基本不可能,即使自己早期出身于此,当自己身居领导位置时,专业内容更新迭代,自己的专业水平也估计被时代遗弃了),但基本的内容一定要知道。
刘邦面对张良、郦食其、陈平等等谋士的献策,大家出身、视野、目标、原则都不一样,给出来的建议也不一样,谁的策略是当下最有利的?对于刘邦和其他领导者而言,想到一个谋划的本事不一定要具备,一个计划的可行性、后果、收益与风险的权衡并做出决策,这就是考验了。
同样,对于萧何后方政务和后勤保障的支持、对韩信的信任和关键时候两次“夺其亲兵”,也要得益于对军政事务的理解水平。
在这些方面他固然不是大师水准,但决策上不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是他顺利运转这个系统的基础。(内行不希望外行领导,不是要领导专业水平胜过自己,是要领导能有基本了解,不会出昏招)
想起一个例子,前些年互联网创业浪潮上来的时候,有一个很出名的笑话就是:创业者认为自己做了很多了,只是需要一个APP,然后就认为商业计划书有了,产品设计书有了,就差一个程序员了……(你TM打听打听,对于不同运算量的APP,究竟需要多少类型、每个类型多少个程序员才能做出来?!不懂技术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一个专业领域,不知道自己需要了解的边界在哪里)。
二、来说说地摊成功学
1、懒得思考是这种病的切入点
不知道喜欢将“领导力”看成是一种素质,进而对这三个字想入非非的人有多少?
其实“领导”这个工作,要求是很综合的。与其说“领导力”是一项素质,不如说“领导行为”是多项素质在某人某事上的叠加效用;不同人、不同事身上,这“多项素质”,可能需求的还是不同的几项。
而且,后世对“领导力”的总结,多是“成功者找优点,失败者找缺点”的事后诸葛亮,这种幸存者偏差的现象,留下很多矛盾的、没有统一定型定量标准和逻辑体系的命题,也就是那些各说各有理的“道理”、“经验总结”。
死抓着“会用人”而认为刘邦毫无其它本事,下这种论断,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感觉:
某个屌丝专业水平完全不行;
而另一个专业水平合格,只是不拔尖,但足以顺畅地与出类拔萃的那帮人交流业务,而不只是“反正我也不懂,听你的就是了”。
当某一天,屌丝看到这个水平合格的人,居然比不上出类拔萃的那帮人的时候,就笑说你也不过如此,我们都是不专业的人。
这比五十步笑百步还可怕,这是考0分的人取笑60、70分的人同样考不上100分。
“那他的成就的准入门槛,肯定也没多高吧,本屌丝也是做得到的。”
是不是刘邦文武才能都是“废人”的观点,更容易得出“他的成就本人也做得到”的结论,所以流氓成功论更容易被地摊成功学用来宣传?
或者只有“用人”两字的意*淫,而不用分析、权衡政治、军事方面的战略战术统筹问题,更方便志大才疏的人做白日梦,所以“废人成功论”大行其道?
鸡汤和成功学的概念不一定都是错的,问题在于只有理念没有方法论的东西,偏偏被摆上需要具备指导意义的神坛上;与其说错在成功学,不如说错在自我感觉良好又喜欢误导(或许他内心还自以为是教导?)愚民的“导师们”;与其说成功学的悲剧在于【不是成功学错而是那些人不会用】,不如说【本来成功就不是一门学科、不是一件明确的事,更不是一般人能掌控、更不是一般人能有际遇的事情,却偏偏有人徒劳地将含糊的理念捧上需要逻辑化、体系化的“学”的层次上,以期让这成为一件可控制的事,或借以吹捧自己的成绩是自己有多牛掰】。
地摊成功学套装里有哪些常客?我回想了下我用我大学前两年在成功学案例里看到的那堆东西,掰开手指头数一下:
比如“大秦励志全家桶”——大秦帝国四雄主+强势变法的商鞅+口活出色的张仪……
比如“大汉幻想套餐”——貌似啥也不会的高祖+霸气侧露的武帝+年少轻狂的冠军侯……
配套的还有“三国缤纷甜点”——作者要你哭你就得哭的刘皇叔+青年YY榜前十的常客曹丞相+不知道怎么这么厉害但还是很多人幻想能那么厉害的卧龙先生……
再来个“大唐荣耀经典”——从业务到用人都适合用来YY的唐太宗+退而求其次出将入相的李靖+就算史书里没有也可以过把江湖瘾的18罗汉,哦不好汉……
胆子够大的还可以来个“近现代水表组合装”,这个我就不多嘴了。
五、插播
附: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14),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史记·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