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说,《革命之路》就是《泰坦尼克号》的续篇,如果Jack没有被淹死的话。童话里的公主和王子走到了一起,然而他们却没能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也有网友说,这部片子就是很多婚姻的写实版:当爱情被埋葬之后,夫妇俩只剩下无休止的争吵。
这部影片并没有大起大落、起伏跌荡的情节,有的只是一对中年夫妇令人感叹悲伤的支离破碎的日常。单身的观众或许会感到恐慌,原来婚姻真是爱情的坟墓啊!
已婚的人儿,或许会在里面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好象我们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从两情相悦的起点笑着出发,却发现婚姻路上铺满的不都是美丽的鲜花,还有一盆盆狗血和一道道关卡。多年以后,有的短兵相接,有的仓皇逃离,有的想:都是这样,认命吧。
他们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她青春甜美、气质不俗,他年轻帅气、幽默迷人。他们的眼中跳跃着快乐的光芒,对未来充满无尽的幻想。
他吸引她的,不止是洒脱俊郎的外表,更重要的是一颗有趣的、不安份的心。
他们结婚了,位于康州郊区“革命之路”尽头的一幢漂亮白色房子,是他们精挑细选之后看中的家。新生活已然来到的幸福,在她的心中、眼里燃烧着,滋滋作响。
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多年,并有了两个可爱的小孩。他白天上班,她则打理家庭、照顾孩子,偶尔跟邻居互相串门,或去当地舞台上表演话剧。如果他们愿意,生活可以一直这样相亲相爱、波澜不惊地过下去。
年轻时的Frank曾充满激情,发誓绝不要成为象父亲那样刻板庸碌的人,后来却进入了父亲曾就职的公司,从事跟父亲类似的工作。每天穿着西服、打着领结、按部就班,没有创意、没有惊喜。
曾经生动有趣的男孩,已经变成一个泯然众人、只能在午间饭桌上耍耍贫嘴的世俗中年男。
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April逐渐体会到空虚的来袭。她内心滋生了改变的欲望,又不知如何改变,情绪常常在焦虑中失控。
但Frank无法理解和认同April对现状的不满,他们开始了一次次的争吵。
还在恋爱的时候,Frank 曾经向April 炫耀自己在巴黎的奇妙旅行,这使得April对法国无限憧憬。某天,她突发其想,如果他们迁往巴黎,一定可以过上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日子。
最开始,Frank被她说动了。他们热烈地做着计划,并告诉邻居他们准备去巴黎过焕然一新的生活。当然,他们的想法令邻居感到震惊。
邻居的惊异让Frank夫妇更加感到激情燃烧般的亢奋,他们仿佛即将成为打破平淡生活的先驱,他们的身体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恍惚回到了初识时生机勃勃的年轻时代。
在Frank准备辞职的时候,却因为工作中一次意外的表现获得上司的青睐,准备邀请他进入自己的另外一个团队。这对Frank来讲,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崭新机会。他几乎动心了。
与此同时,April再次怀孕了,但突如其来的小孩并没有打消她去巴黎的想法。焦躁不安的她甚至想打掉孩子,继续自己的梦想之旅。
Frank不能接受April打掉孩子的想法。
某次争吵结束,Frank愤怒而痛苦地告诉Apirl,自己已经是一个甘于现状的中年男人,目前安稳的工作和家庭已经令他感到满足,他无心无力再去异国他乡重新开始,他再也不是过去那个自以为是、满嘴大话的男孩。
然而,这样的Frank让April感到深深的绝望。她本希望他能跟她一起改变自己的困境,向更精彩的生活飞奔,她需要的是一名可以并肩前行勇往直前的战友,而不是一个甘心放弃梦想止步于眼前的懦夫。
一心想超越庸碌现实的April和一直不敢下定决心去再作改变的Frank之间,争吵越来越多、不断升级,他们都认为对方不可理喻。
最后一次争执后的第二天。Frank一觉醒来,看到洒进满屋的阳光,这似乎是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宁静的早晨。April在厨房里做好早餐,她温柔地凝望着Frank,一如他们美好的当初。
早饭之后,Frank带着疑虑和欣喜的心情走出家门。与Frank挥手告别后,April神情冷漠地走上楼上的卫生间,她决定自己打掉肚里的孩子。
得知April的生命挽救失败,Frank发疯似地跑出医院。这个可怜的男人到底做错了什么呢?他是如此深受自己的妻子,尽管有过激烈的争吵,和女同事有过“一夜情”,但他对April的爱在观众眼里真的是一览无遗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他的懦弱或者说沉稳,竟招致如此惨重的结果。
Frank搬离了革命之路,前往他工作地所在的市区居住。当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凝视不远处秋千上嘻笑的两个孩子那一幕,忍不住湿了眼眶。孩子们不停地叫着“爸爸、爸爸”,他满眼的慈爱背后,是无尽的悲伤。
很多影评里说这部片子直面了中年危机和婚姻之痒,人物与环境、个人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不只是大屏幕上,生活中也无处不在。
April到底为什么自杀?(虽然她并不是直接自杀,而是自残式的流产导致的死亡。这一举动表明了她已下决心放弃一切:婚姻、孩子和自己。)
在我看来,April并非死于无法抵达的巴黎、无法实现的梦想,并非死于对丈夫不与她同步追梦的绝望,并非死于平淡无趣的煮妇生活,而是死于爱的无能为力,死于对自己的怜悯和失望,死于她无法解开自我拯救的难题。
在保守、无聊的邻里之中,April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天性浪漫的她内心充满着幻想和孤独。她曾经有做演员的梦想,因为婚姻和孩子不能完全地实现。偶尔,她会参加当地的舞台剧表演,但演技比想象中要糟糕。多年来单调平淡的生活与个人价值的萌芽在她身上发展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她的身上有种不沾俗事的美感,有种游离在日常生活之外的眼神,这种与周围女性格格不入的独特气质吸引了男邻居John,但John对她的爱也没有在她如死水般的内心激荡起丝毫涟漪。
她把“去巴黎”当作了拯救自己的唯一稻草,幻想在巴黎重新开始如她所愿的美好新生活,甚至愿意去到巴黎后自己打份工作,让Frank去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当Frank最终决定留在美国的时候,绝望的April却决定终结自己。
她有勇气去巴黎重新开始,却没有勇气在原地重塑自我。当一个人对梦想的追求成为作茧自缚的偏执时,那么一心想要抵达的远方很可能变成死路一条。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得最多的是一度在网络上疯传的两句流行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两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句子不知俘虏了多少女人的芳心,激荡了多少男人的梦想。
远方,因为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所以看上去很美;眼前,因为浸着柴米油盐的味道,所以听上去很俗。可是,远方和眼前本来就是一组相对的存在,你眼前的苟且有可能正是别人渴望的远方。当你想抛弃拥有的一切远走他方,却发现所谓的“诗意远方”,只不过是下一个“苟且”而已。
前阵看到一篇文章,讲一些当年辞职卖房到大理去开店的人,遭遇了房租猛涨、数家客栈因洱海污染而关闭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后,才发现大理并不是想象中的桃花源。那些带着一番情怀去大理定居的文艺青年,在慵懒地晒了一长段时间太阳之后,又开始想念城市中早起、挤地铁、加班的人生。
我当然不是对梦想的贬低和讽刺,每个人都有权力也应该追求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有的向往巴黎,有的漂泊北京;有的想活出自由纯粹与众不同,有的想登上成功之巅笑傲群雄。人生只有一次,无法倒带重来,如果你真的能确定你的梦想不是空想,能够脚踏实地去寻找、去兑现,那当然值得钦佩和赞赏。
但是,也有不少人根本没有真正直面过自己的人生,在面对无法把控难以改变的局面时,他们容易滋生出逃离的愿望,打着寻梦的旗号一走了之。当生活变得平淡无奇或者身边出现难题,他们想到的是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自己。
不是所有的远方都能安放你的梦想,不是所有的眼前,都会成为困陷住你的绝望。在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勇气,它不是远走高飞寻找理想,而是能把眼前的苟且经营得活色生香。
生活,不只在别处;诗意,也可能就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