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叔本华
一般人对幸福的理解是自身所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可是,在叔本华看来,这是痛苦的来源。叔本华说:“我们好像总是受到一只邪恶魔鬼的诱惑,它用欲望的幻象引导我们舍弃没有痛苦的状态。
其实,没有痛苦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要避免不幸福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叔本华从不奢望幸福,本身也是讨厌名声的,可又渴望名声,塔西佗说:“对名声的渴望是智者最难放弃的事。”对于这观点,叔本华也赞同。
对于成功后的喜悦表现很明显,他说:“人被称赞时,也无可避免会在脸上反映出欣喜、表现出希望。在其著作中也会发现,他对于成功的渴望及没有取得成功的痛苦。叔本华甚至会定期在报纸上搜寻关于他或是其著作的报道,可每每都会感到失望,最终他也放弃了有生之年收获名声的念头,甚至说,未来的世代将会发现他。可结果出乎意料,《补遗论文集》的大获成功是叔本华没有料到的,一时间,赞誉纷沓而至。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可以过得更好,尤其是身边有参照物的时候,总是在想,如果我有一套和他一样大的房子就好了……人生是忌讳比较的,正如叔本华所说:“如果不与别人做比较,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
如果因为别人比我更幸运而感到不安,那么我们永远不会快乐。虚荣是人之本性,虚荣之人往往通过外在来获得自以为的尊重。虽然叔本华渴望名声,但不会过于苛求,他说:“对于名声,我们也不必刻意去追求,因为每个人都只能欣赏与其本性相呼应的东西……名声来得越迟,维持的时间也越长久,因为任何优秀的东西只能慢慢地成熟。”一切都强求不来,很多时候,期望值越高,失望感越强,期望越多,幸福也就越不容易得到。
不要寄希望于他人
很多人感到不幸福,原因在于他们总是将希望寄托于他人,叔本华认为,能给人带来最大幸福的是人的自身。恋爱期间,很多人总希望对方可以达到自己的预期,有一点偏差就会不开心,觉得对方不在乎自己。其实,这些都是在自毁幸福。不要期待有人会完全按照你的思想轨道去生活,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所以,你对他人的期望越高,流失的幸福也就越多。
完善人格
贫富差距使每个人展现出的生命内容都不同,可是,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所有人的生命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即生老病死。当一个人拥有了健全的人格,那么,人格所具备的所有特质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幸福与快乐,比如说聪慧的头脑、高贵的品格、达观的心态、健康的体魄等,这些才是拥有幸福所必须的要素。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这些人格,使自己幸福多一点,而不是金钱、地位等外在形式。叔本华认为,大多数的人往往将希望寄托在身外之物,如金钱、地位、权力……从中获取快乐,甚至将一生的幸福都压在上面,当这些东西不复存在时,亦或者说对这些东西的希望破灭后,幸福也就随之消散了。
再看看那些内心丰富的人,对于外在形式极为看淡。内心丰富的人看时间是幸福,而那些寄幸福于外在形式的人则会觉得无聊甚至痛苦。于是,便利用这些时间去寻找新事物,以此来刺激荒芜的内心,叔本华将这些人称为菲利斯特人,在德语里的意思是缺乏精神需求的人。
每个人都有欲望,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很多人追求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因此未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寻求精神上的需要比身体上的需要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