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从哪儿看到这样一段话:“三十而立,立的是人,是说人到30岁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成为了一个成熟的人,而不是立业,已经事业有成。”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三十而立是要立业的。也并不是说工作上有多大成就,至少有份稳定、可靠的工作和收入,不同于初入社会的新人既焦虑又兴奋,在职场上小心翼翼摸爬滚打。后来自己工作了,又辞职,开始做个人执业者,才发现那是没有经历过才会有的幼稚想法。
一旦换了工作,尤其是不再在一个组织里,个人拳打脚踢,那么在新的环境里,你就是个新人。你的年龄只是个数字,除了让你自己焦虑外,对社会和要做的事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无论你年方几何,你已有的经验、做事的能力、个人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等,才是决定你事情做得如何、你会有什么感受的因素。
比如我,在上一家公司里每年晋升一次,每晋升一次都伴随新的任务。我积累了不少做管理和研发等的经验,但是现在做心理咨询,就是个新手,或者在论资排辈的一些系统标准下,我还是新人。我承认这一点,也知道自己有很多地方要去成长和磨练,但我无法踏实地、内心安定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不只是我,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们想尽快的看到结果。
比如我,我想尽快看到自己成为无论是在学院派还是江湖派的标准下,都可称之为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
但是有两个现实我不得不面对:
一是很多事情不会一蹴而就,尤其心理咨询像一门手艺,不经年累月的打磨就成不了器;
二是我死死盯着的、渴望达到的标准,我执着于达到,而从未思考过这个标准的意义,一方面是它从何而来,是否能较好的评估出我的胜任力,是可信有效的还是行业内某个组织利益影响下的产物;另一方面,达成这个目标似乎是我的一切,就像学生时代看待中考高考的分数那样,所做所想只在于分数,而忘了那不是目的。那目的是什么呢?是生而为人,我有想做的事,想过的生活,所以我在为之努力,考高分上好大学只是一个途径。可能我没有想清楚想做的事是什么,不知道想过什么生活,但我至少知道什么是我不愿做不想要的,这本身也决定我当下会做什么。
人生本身就有无数的可能性,以及任何一种可能性都不会永恒不变。当我认定了只有一条道路,以及认定上了道就基本万事大吉了,那我可能人生的大半都要在焦虑和恐惧中度过。
我们急于看到结果的心情背后,似乎还有一种阴云笼罩,那就是“现在的你还不行,你的生活还不够好”。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对自己的态度和判断,可能永远都只能在阴云之下,在拼命狂奔的路上,因为外界总有无数的声音和标准鞭策你,你举目四望,也总能看到更厉害的人和了解不完的信息和知识。
所以,我们心中,是否有自我判断的声音。
或者,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或几个标准,来定义自己吗?为什么我们不能为自己今天做了件好事、看了两章书、写了一篇日记、认真工作了四五个小时、没有贪吃零食、给爱人发了条暖暖的信息而开心和满足呢?为什么我们要“三十而立业”、有车、有房、有钱、收入稳定、结婚生子才算幸福呢?
别人说你过得不好,你就真的过得不好?
你说你过得好,别人就真的觉得你过得好?
你看,除了客观的标准,主观的判断也没有定论。
我想,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这些标准和评判,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尊重多元的价值取向,只有这个社会中的你我开始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并无比尊重他人的生活选择,不再简单粗暴的列出标准“三十而立”、“30之前结婚,35之前生子”、“三十岁之前,你必须具备的十项技能”等并视为真理,那么,我们才可能真的可以活得真实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