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聪明的同桌
我一直认为自己比较笨,所以学生时期,学习名次比较靠前,全是靠努力。“笨鸟先飞”是我学生时代的座右铭。
高一那年,我遇到一个聪明的同桌。上课时,她睡觉,我认真听讲;结果,课后做题时,我还在吭哧吭哧翻书、理解知识点时,她已经全部做好,正确率100%。我简直自卑到尘埃里去了。
我安慰自己:要考上大学,必须努力。笨鸟先飞,笨鸟先飞,笨鸟先飞!
同桌智商这么高,可是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在中游,总分没我高。后来,她考上了大专,打烂了一手好牌。
最近我看到《终身成长》这本书后,明白了我同桌为什么没有完美的结局。
02 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验,总结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面对同一件事,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从而采取截然不同的行为。
作者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罗尔·德韦克,她是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经常为《纽约客》《时代周刊》等知名报刊撰写文章。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两种思维模式: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
什么是成长性思维呢?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们,认为努力勤奋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们不相信智商,他们坚信:如果我持续努力,一定会成功。做一件事的时候,偏向关注自己是否有收获、有成长。
晚清重臣曾国藩,年轻时为了考秀才,白天黑夜勤学忙。有一天晚上,他挑灯夜读,背诵一篇文章。背了几十遍,还没背下来。
梁上的小偷都急了,他跳下来,对着曾国藩,背下那篇文章,扬长而去,惊得曾国藩一愣一愣的。
他考秀才,考了7次才考上。相当于现在考大学,考了7年。可见曾国藩先天资历平庸。但是他相信勤能补拙,最终成了晚清的名臣。他的思维模式就是典型的成长性思维。
面对失败挫折,他们总结经验教训,避免踩同一个坑。
面对成功,他们开心,但不骄傲、不炫耀,砥砺前行,迎接下一个挑战。
面对挑战或者一个难题,他们会兴奋:提升能力的机会来了!至于是否挑战成功,他们不在乎。
03 固定性思维模式
和成长性思维模式对立的是固定性思维模式。
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们,认为聪明才智是先天固定值,不能依靠后天的努力提高。他们相信:如果我是聪明的,那么我做这一件事就会得心应手。如果我不能顺利做一件事,我就放弃。否则别人就会认为我不聪明。
我的那位高中同桌就是固定性思维模式。她觉得自己聪明,因此为了显示自己聪明,上课睡觉,下课做题全对,寓意就是:看,我不用学都会,我多聪明!
他们更关注对与错,成与败,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04 人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
看着这里,也许你会问:笔者努力学习,就是标榜自己是成长性思维模式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思维模式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方法、策略、抗压能力等。你可能在策略上比较积极,但是在抗压力上表现消极。
思维模式也涉及到很多领域。比如一个人喜欢绘画,那么在绘画方面,他会积极解决一切问题,表现为成长性思维模式。但是他不擅长沟通,所以对于生活中的琐事他就比较抗拒,采取逃避态度。在人际沟通上,他就是固定性思维模式。
人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
对待努力,我是成长性思维模式,越努力越幸运;但是在策略上,我更多的是表现了固定性思维模式。
关于策略的思维方式,《终身成长》这本书举了一个案例。要想考上美国医学研究生,大学阶段必须通过化学考试。这门化学难度比较大。作者发现,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学习策略是这样的:认真阅读教科书,认真整理课堂笔记。
如果一个知识点很难理解,他们会重复上述过程:看书、看笔记、如果还不理解,算了,背下来吧!测验的时候,如果他们考砸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自己考这么差,是化学太难了,进而放弃了考研准备。
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呢?他们不会死记硬背,而是尝试找到化学的底层知识,然后把它们串成一条线。这样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的。而且,他们具备强大的学习动力。遇到难啃的骨头,或者遇到讨厌的老师,他们都不会丧失对学习的乐趣。
反观自己,高中时期,我延续了自己小学初中的学习方式:看书,做题。掌握的知识点都是零碎的,没有认真思考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做题做错了,改正过来。虽然明白错误的原因,但是没有从更深的层次思考错误的原因。
这种学习策略适用于学习小学初中的基础知识。但是到了高中时期,知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原来的学习方式就不再适用了。因此很多人小学名列前茅,高中了就“泯然众人矣”。说的就是我。
最后我的结局也不好,第一次高考,考了二本。我心有不甘,第二年复读再战,仍然未能超越二本线。等我幡然醒悟后,已经过去十多年。
05 结语
现在面对挑战,我总是三思而后行: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面对失败,我不再沉溺其中。而是思考:我可以从失败中学到什么经验?
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从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像走下坡,人生越来越顺。而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像爬上坡,越来越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