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快乐啊💕
今天要分享的是哈佛幸福课的第二和第三课: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理由以及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基础。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21比1
在心理学界,关注负面内容的研究(如抑郁、焦虑等)和正面内容的研究(如健康和幸福)的比例是21:1。这也就证明在过去的很多时间,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如何解决疾病”而不是“如何让人们更快乐”。并不是说,研究负面内容不重要,而是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如何让个体更成功。
🌱更幸福vs.解决不幸福
关于疾病,有两种模型去解决它。模型一: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病了,当把病痛解决掉,我们自然就健康了。模型二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健康,当我们的免疫系统足够健康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生病,而是在生病的时候更快恢复。而后者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这里还有一个类比,积极心理学就像享受美食一样。当我们的消化系统出问题的时候,修复消化系统并不一定会让我们品尝到山珍海味。真正要享受美食的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的寻找。同样,在我们解决了疾病后,更像是把幸福指数从零下提升到了零上;而积极心理学是让我们的幸福指数无限上升。
改变是可能的吗?
🍁多数人vs.少数人
多年以前的双胞胎研究证明,基因似乎决定了人很多的方面,包括社会地位,个人喜好等等。同时也有人说:幸福是一个随机现象。如果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探索什么方法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呢?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那些少数的成功改变的人。是什么让那些在家苦环境下成长的少数个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我们并不是要提倡多数人无法达到的“精英理论”,我们是要在研究大多数人的基础上,同时研究那些少数的、卓越的人。所以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改变到底可不可能,而是什么可以让我们产生改变。
🍁到底如何能产生改变呢?强制干预真的有效吗?
Cambridge-Somerville Youth Study描述了强制干预的效果。让500名孩子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提供最棒的教学资源、物质资源、心理健康辅导等等;而另一组则什么都不提供,让他们自由发展。结果显示,两组孩子在绝大多数的方面没有差异,而几个为数不多有差异的项目上显示:被强制干预的孩子们酗酒的比例更大,而另一组的孩子们有更多人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就。这不禁让我们好奇,到底什么才能产生对一个人的影响从而推动他改变呢?答案也许在以后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