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在这部电影中自己扮演了男主角,塑造了一个纽约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虽然这是一部群像电影,一封献给整个曼哈顿的情书,但这部电影塑造地最鲜明最出彩的人物就是伍迪艾伦扮演的懦弱但顽固维护自己可笑尊严的男主。伍迪艾伦巧妙地让男主在17岁女生tracy和大龄女主之间周旋,来一步步地展现验证男主self-righteous,又有些懦弱的性格。比如,在影片中他在女主通过yale向他表现情愫之后,他没有直接和tracy澄清情况,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说服tracy抓住机会前往伦敦学习戏剧)来迂回地让tracy主动离开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渐渐说服自己让tracy离开并不是自己的“渣男本性”或者是懦弱的性格作祟,自己只是单纯地为了对方好。由于本片是从男主的视角出发,他的大段台词与他潜意识(就像本片中不断提到的弗洛伊德一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产生了一种具有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包括影片后半部分女主与yale死灰复燃之后男主的无能狂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于男主无法再给自己找到一个像tracy一样可供自己“移情发泄”的对象。
伍迪艾伦在每场戏内的设计是反好莱坞的,片中对于正反打的应用屈指可数,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导演对于两到三个演员在空间内的场面调度。每一个长镜头都可以用“精美流畅”来形容,没有什么技术或节奏上的瑕疵。但场与场内衔接还是很好莱坞的。《曼哈顿》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新好莱坞电影以及独立电影的兴起时期,也是法国电影理论(特别是新浪潮)进入美国的一个时期,因此《曼哈顿》中可以看到很多法国电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