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出头,刚上班不久,去省会城市参加培训。
九十年代初期,“逛商场”对于我还是个非常有趣,非常重要的休闲活动(没有之一)。尤其是,省会城市除了著名的中央大街,还有著名的地下商业街。
这个商业街有地下三层,而那时我所在城市的地下商业街只有一层。
一层地下商业街已经是我和好朋友逛吃一天的旅游项目,三层的,简直是我欢乐的海洋。
我在海洋里不可避免的迷了路,挑花了眼,衣服太美丽,鞋子太漂亮,不愧是东方小巴黎。
逛到心满意足,想起要给当时的男朋友后来孩子的爸买点啥。选来选去,贤惠如我,决定买经济实惠的袜子。
那时“好的”袜子一般在袜口绣“迪尔多纳”“老人头”之类的Logo,外面有凹造型的硬塑包装。
这种包装看上去很高级,但它是三维的,一双就是一个小立方体,我当然不可能只买一双,行李箱自然放不下。
聪明的我果断拆去外包装,几十双袜子顺利收纳进箱。
回去后,这些袜子分给了爸爸,妈妈,姐姐,自己,以及他。
后来有一天和他逛街时,他对路过的一家袜子摊上琳琅满目的袜子指了指说:你以后要是买袜子,买这种包装的。
我顺着看了一眼说,这不就是我给你买的那种吗?
他说,你那个没有这个包装啊?
我说,我拆了啊!
他:?
我:拆了才好带嘛!
嗯,当时只觉是一件好笑的误会。
现在多了些感悟:包装,在非血亲、非故交的人与人之间,真是不可低估存在。
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