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掉微信通知的这种不算常见的操作,第一次是从朋友那里知道的。她说是因为主动打开手机微信这个动作太频繁了,没有必要再开通知。当时不理解,觉得不可思议,像是主动放弃一种感官能力一样。
2020 年下半年我需要准备一门考试,需要投入大块的专注时间,上一次这样还是五六年前写毕业论文,再往前是考研,移动互联网远不如今日发达。时间从哪里来?从玩手机的时间中抠出来呗,自然地想到了减少通知,让手机少亮起,微信的通知最多,关了吧。
也想过折衷方案:打开通知,除了重要的几位朋友和家人,将所有微信对话都设为免打扰,只接受重要联系人的消息。不过我的家人与朋友都很喜欢通过表情包轰炸来表达爱意,索性全关闭了,无声音,无图标数字提醒,无通知横幅,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于是就一直持续到今天。当然没有丢失任何感官能力,没有错过重要的消息,更没有失去什么朋友,甚至开始建议朋友,如果微信不是工作的主力战场,不妨关掉一试。
起初也有过忐忑,怕错过重要消息,怕给人观感不佳,觉得自己不靠谱。其实真的还好。关闭通知仅限手机端,白天 8 小时工作,主战场是钉钉,若是微信客户端收到消息直接处理了,还能查看公众号更新。晚上 8 小时睡觉,其余 8 小时又有多少不秒回不行的消息呢?真有的话也打电话了。
李如一在播客「一天世界」中说,中国人的智能手机不是智能手机,是微信手机。关闭微信通知后,饶是如此,微信依旧牢牢占据我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的两项重要指标的第一名:最常使用,与拿起后第一次使用的 App。如果有通知,这两项的数字只会更多。
频率太高了。真的通过微信对话传递来那么多有价值的消息吗?
很多时候拿起手机只是为了打开微信看看,像是个惯性动作,没有明确目标之下,连潜水的群聊消息都会挨个点开看。在何同学一期视频的启发下,换上了这张壁纸,情况有所好转。
好的产品让人用完即走,从这个角度说,微信算好的产品吗?我也不知道。社交网络令人着迷,与惯性和惰性对抗,也颇有乐趣。
壁纸在最后,是朋友阿发用 iMessage 做的,需要的朋友自取。
推荐:
播客:宇宙乘客 vol.25 你,社交困境了吗?
视频:【何同学】这视频能让你戒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