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老实人对自己的事儿一点都不上心,对别人的事儿总是付出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精力。今天稍微忙碌,正好想到这个,就跟各位讲讲
细分下去还有两点:
一,不敢探索自己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老实人不管是打工还是创业,最讲究一个里外和稀泥,属于自己的利谥一点都不重视,过得去就行。真过不去,也不敢声张,大部分时间他就是忍着。
甚至很多情况下,老实人对自己的利益是"不敢"去看,好像他要是看眼自己的利益,明白了自己的利益是什么之后,自己就不再有高道德优势了,老实人的title就不归属自己了。
二,严重的自我客体化导致老实人以他人为自己我的主体,于是老实人就是拿不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老实人真不一定是自身差劲,有些老实人自身条件还算不错的,可他们就是不敢自信,不够勇敢,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觉得自己配不上,于是:
他们在友情里不敢吱声,总是配合他人。心理学里面叫边界感不够清晰,他们总是被人侵入边界,侵入之后还是忍着不出声,直到有一天再也受不了,关系彻底闹掰。
他们在爱情里就是不敢谈,就算对方主动上门,老实人也总是瞻前顾后,首鼠两端,迟疑不决,等到他们想开了,想谈了,对方都结婚了生娃了。
经济利益总是被他人无端占有:付出第一名,受益倒第一。有个反直觉的事实,在公司里,老实人越是无偿去付出,越是干的越多,老板就越觉得老实入能力不行。老实人不敢抬头看看外面,也不敢主动去市场上看看自己到底是几斤几两,所以不知道自己定位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提升自己的行业竞争力,一辈子生怕丢了手里这个事儿多钱少的工作。
情绪价值他们总是无偿付出的那一方,人喜欢委屈自己,讨好他人。结果真朋友部被他们讨好走了,讨好来的都是一群过度自恋的情感吸血鬼。
老实人可能是小时候被父母的严苛教育打压过度,导致他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可能是被父母的保护的太好,不知道人心险恶。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不敢保护自己的利益,对自己的事儿不上心,潜意识里等着自己的父母来为自己主持公道,来替自己争取利益。
可现实是,如果连自己都对自己的事情不上心,别人就算是想管他,看到他的表现之后,也会觉的他这个人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在利益这一点上,人的感觉是最直接最灵敏的,甚至不需要大脑去判断,仅凭一眼就能看出对方敢不敢追求自己合理的利益。
解决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把投射给别人身上的强大收回来。注意力转向自己,坦荡的像照镜子一样观察自己,像手术刀一样拆开自己的层层心理防御,探究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真正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究竟是实际利益,还是那个老实人、老好人的虚名。
【病态利他:自我利益模糊化】
观察发现,多数老实人存在吊诡现象:对自身事务敷衍漠视,却对他人需求投入超负荷精力。这种生存模式
往往导致三个致命困境:
(1)利益认知障碍:长期用"道德优越感"麻痹自己,刻意回避审视真实需求,将「不争不抢」异化为精神勋
章,实质是用虚假清高掩盖自我价值认知的缺失
(2)隐性自我剥削:职场中越是无底线付出,越被判定为低价值劳动力。当"能者多劳"变成"劳者多责"的诅
咒,最终陷入能力贬值一→过度补偿的死循环
(3)关系慢性中毒:用讨好维系的情感本质是权力不对等,吸引的多是情感掠夺者。心理学研究显示,模糊
的边界感会激活他人潜意识中的攻击性,形成"吸血式社交"
【自我客体化:他人需求成为人生标尺】
这类群体并非能力欠缺,而是被两种思维钢仰禁锢:
·价值寄生心理:将自我存在意义绑定于他人评价体系,如同永远等待被填写的”人生考卷”。婚恋中的过度
迟疑、社交中的过度妥协,本质都是恐惧失去被需要的价值
·假性安全感依赖:把童年期父母庇护的生存策略移植到成人世界,用隐忍换取想象中的「秩序保护」。但现实法则残酷:当个体持续释放"弱者气息”,连善意都会变异为施舍
【破局之道:构建主体性生存模式】
三步实现人格系统升级:
1)利益可视化训练:每日记录三个「自我优先时刻」,通过行为强化建立新的神经回路
2)边界构建实验:从每周拒绝1次非义务请求开始,重塑关系权力动态
3)市场价值校准:每季度做一次能力对标评估,用真实反馈替代主观臆想
【现实洞察】
成年社会的生存法则本质是能量博弈,当个体持续向外投射力量,内在必然产生坍塌。那些总期待外界拯救
自己的人,最终都成了人际市场的"劣质资产"。真正的成长始于承认:高尚不该是懦弱的遮羞布,自重方能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