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岁少女滴滴出事开始,滴滴就陷入了全民讨伐的地步,就好像撕开了一个口子,每一步都走在风口浪尖的位置。对于此次沉重的打击,滴滴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1.8月27日零时起,全国范围下线顺风车业务
2.9月4日至9月14日客服体系的重大安全客服人数增加3倍
3.9月8日至15日暂停深夜服务
4.9月13日起持续十天,滴滴司机每天出车之前均进行安全知识考核
5.新版软件增加一键报警功能,乘客一旦启用此功能,系统将会自动发送乘客位置和车辆信息给紧急联系人
6.持续面向所有的司机进行安全审核,要求无犯罪记录,通过三证验真、人脸识别之后才可以进行下单
7.自9月8日起新版软件试运行全程录音功能,录音文件直接加密保存,无纠纷7天之后直接删除
8.司机端app增加防疲劳驾驶功能
由上总结得,滴滴整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软件:去除了顺风车的功能、新增一键报警,全程录音功能、增大安全客服人数;司机端:加强审核制度、每天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可是这样真的有效吗?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是否遵守了他的初心——“滴滴一下美好出行”?
产品定位:
大部分的软件都有一个社交梦,滴滴也不例外,无论是前期的广告词还是高管出席顺风车主和乘客婚礼这一行为,都在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滴滴可以社交,其中主要原因是从工具类产品到社交类产品的转变才可以给公司带来稳定、长期、维护成本少的利益。但是这种定位无疑带来两类问题:投入成本过高,风险过大。也就是说当你意向社交方向发展的时候,你就必须为社交的弊端负责。带入到滴滴事件中:
1.滴滴可以随时精准查询到车辆位置,或是随时叫停车辆
2.滴滴可以查询或者是删除不良信息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这是滴滴的技术无法达到的,包揽的功能越多,自身能力又无法承担与之相持平的责任,势必引起群众期望的降低,直至爆发。
改进建议:坚定工具类软件的定位,把握核心功能,给B类用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加大C类用户的教育工作。
客服:
次事件中,客服的不作为有很大的影响因素。改进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短期类客服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吗?
改进意见:
1.加大客服上岗培训力度:建立常见问题库,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突发事件常识普及(急救知识、各地紧急电话)、建立紧急事件处理流程
2.健全考核制度,将问题处理效率、用户反馈、用户后续行为追踪等指标加入到客服考核制度。
B类用户——司机
首先,对于限制有犯罪记录司机这个策略我持保留态度,每个人都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一味的打压监管只能激发矛盾;其次,此类用户特征,大多固定路线行驶车辆座位空余的在职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的待业或低收入人员。第一种顺便载客人数较少暂且不论,第二类才是快车、顺风车的主力用户,如何加大对他们的监管才是问题的关键?
1.建立乘客双向评价制度,评价过低将减少派单或者停止派单
2.健全司机登录信息,突发事件可直接对司机及司机的紧急联系人发出警告信息
C类用户——乘客
在所有的方案中,我们一直忽略了最大的用户——乘客,他们作为弱势群体更加应该促进我们做好用户教育。在多次恶性事件中,受害人都在向自己的亲人朋友求救,可是由于距离、出警时间的问题,根本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改进意见:
1.加大宣传自保意识,提高乘客警惕性。比如:深夜提醒女性乘客选择同性司机、高评分司机。
2.偏离预定路线提示一键请求客服
急救制度:
遇到危险时,无论是报警还是发送信息到紧急联系人在时间上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采取一种大胆的设想:
一键报警直接将司机位置信息显示在滴滴打车页面地图上,甚至可以采用低频噪音引用一定范围内司机的注意,一方面可以起到震慑司机的作用、另一方面采取一定程度上的奖罚制度迫使其他司机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