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岁,南征北战已二十余年。三年前赤壁大战曹魏兵败,如今天下三分的局面已经形成,于曹操而言,统一天下的梦想变得渺茫。而庙堂之上,朝野政敌攻击他为汉贼,内部拥汉派亦心存狐疑,还有很多人希望他即刻称帝......
此刻,曹操回忆起过往五十余年的波澜岁月,创作出《述志令》这篇文章。既然天下人有窥测曹操心事的欲望,那么曹操亦须向天下有所交代。
忠臣与反贼
乱世之中,方显英雄本色,而成长为英雄的路途并不平坦。曹操面对的第一重挑战便是他的出身。东汉时期,皇权身旁长期盘踞着外戚、宦官、和士大夫三股势力,而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权倾朝野。要论荣华富贵,曹操不逊于任何人,而在道德声望方面,宦官家庭出身于曹操而言可谓致命。因此,曹操被推举为孝廉之后,不论是担任洛阳北部尉、议郎,亦或是济南相,皆采取不避险恶与宦官黑恶势力对抗的态度,以此来获得士大夫群体的认可。
如果说出身无法由曹操自己选择,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是曹操主动进入的第二重挑战:对天下苍生,他是口含天宪的当世第一汉臣;对汉室皇族,他是具有最大可能性的篡位者。
因此,面对这一切,曹操的确需要这篇《述志令》。
上部分,曹操娓娓自述了大半生心事与遭际,类似一低调自传,上篇即将结束之际,曹操一改低沉语调,枭雄本色跃然纸上: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建安元年,在腥风血雨中壮大起来的曹操接受毛玠建议,迎献帝至许县,立许为都,开始“挟天子而令诸侯”。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在军事上、生活上犯了不少严重错误,屡次差点丧命,但在事关皇位问题上却向来谨慎:曹操羽翼渐丰后,成为各种势力拉拢对象。中平五年,王芬等谋废立之事,约结曹操,曹操严正拒绝。第二年,董卓擅立献帝,任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隐名埋姓逃跑。第三年,袁绍谋废立之事,拉曹操,曹操严正拒绝。
屡次拒绝篡逆之事,是忠心汉室还是另有企图暂不讨论,于曹操生性多疑,胸怀韬略而言,篡逆谋反,参与一次就可能彻底失去未来;在曹操眼里,董卓之流皆是无未来之人,而历史最终也佐证了曹操的判断。
《述志令》下半部完全以“忠”为陈述主题。曹操历数自己心目中的榜样: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乐毅、蒙恬。曹操以前三者皆“兵势广大”却忠事其主来自况,以后两者表明自己的累世忠良。
曹操后面说到:“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短短十六字却让人不寒而栗,此番言论被当做震慑天下亦不为过。可随后的“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又让王公大臣们得以喘息,荡平天下是皇上赋予我的使命,战无不胜是上天在帮助汉室。(个人认为此处曹操表露心意用力太猛,使得后人批评《述志令》权诈虚伪...)
紧接着,曹操说,我不放弃兵权,是因为首先考虑子孙及身家性命,而这又与国家安危相联,又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已成霸主的曹操期望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像周文王那样。文王姬昌纵横捭阖开疆拓土,为周朝奠基,却不代商,是儿子武王追封其为周文王。曹操的意思是明白的:称帝之事让子孙去做吧。
对汉室来说,这难道不算“不逊之志”?曹操对来自献帝周围哪怕十分微弱的反叛,都予以血腥镇压。但如若有人说曹操从一开始就有逆反之心,那绝对是诽谤。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曹操确有匡扶汉室的志向,奈何皇权衰微,圣上羸弱,宦官弄权,说得露骨一些,汉王室已经病入膏肓,仅凭常规操作,无法医治。曹操好似一个屠龙少年,年少时一腔热血,想着报效国家和朝廷,对于那些奸臣军阀嗤之以鼻,而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世界并非自己想象中样子,或许是对汉王室失望或许是被贪婪所同化,最终,他一步步走向那些军阀的老路,屠龙少年最终变成了恶龙。
圣人与枭雄
《述志令》面上主旨是陈述“忠”,深层动机是向天下向这个血腥江湖表明自己的巨大存在,但曹操不能无视皇权道德紧箍咒。他的态度是明确的:我本人至死不称帝,就对得起汉室,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历史了。
曹操有俯视皇位的胸襟,皇位并非最高追求,“圣人圣王”才是他的理想。
曹操的圣人圣王情结不仅流露在《述志令》中。他死前一年,孙权来信自贬为臣,劝曹操称帝,曹操营垒内也有大股势力盼他赶快称帝。他把孙权信向部下公开,说:“孙权这小儿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啊!”,身边的人却不屈不挠,甚至表示你再不称帝就天理难容了。曹操这样打消他们的念头: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常以周文王、周公为人生榜样,他们一个是圣人圣王,一个是有“元圣”之称的贤臣。曹操的自我期许是清楚的:有生之年做汉室“周公”,身后则期望成为“周文王”。在这一选择中,现实妥协、道德自律、自身期许都包含其中了。曹操一生斗志激昂,想要一战定乾坤,无奈赤壁大败后,三分天下已成定局。
乱世之中,谁的军队最骁勇善战,谁就能一统天下,谁就能成为潜在的开国之君。曹操能看透这层道理,难道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会看不透吗?除了孔融、荀彧这些憨直士人真正做到心存汉室,试想枭雄们都是以何种眼光、何种心情打量这天下江山?枭雄们之所以一直惦记着那个名存实亡的汉王室,是因为皇权最终不论以何种方式降临,它总是来自汉室。刘备有汉皇叔之名,起兵征战自然不会被世人当作乱臣贼子看待,可刘备穷其一生奋斗的,真的是一统天下后再心甘情愿地把皇位让给羸弱的献帝或其子嗣吗?还是自己称帝呢?而江东的孙权,早已无牌可打,就盼着有人率先称帝,他好搭顺风船。此时,风口浪尖上的那个枭雄正是曹操。
《述志令》中,我们能够读到曹操平黄巾统北方的气宇轩昂,能读到曹操潜藏在“忠诚”背后的勃勃野心,更能读到曹操复杂而又纯粹的毕生志向:尽管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但给我一个机会,我想做个圣人。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