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与小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时不时还会出点新闻,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小贩们的护身符如今也变成了大喊一声城管打人了。
治理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同样的故事还是每天在重复?为什么管理总是无效呢?
除去地方多城管少顾不过来,小摊贩难管理,市民不听劝,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此处捕获一枚闲来无事胡思乱想的产品狗。」
本文试着从产品狗的看家本领之一——需求的角度去分析。
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小贩与消费者,其实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两厢情愿的关系,然后城市管理者跳出来,一边告诉摊贩你不能打人,一边告诉消费者你不能挨他打。
凭啥听你的?
这就尴尬了。
就像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同样的,买方没有需求卖方就没有市场。而小摊小贩屡禁不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存在大量的购买需求,而小摊满足了这种需求(虽然解决方案有点野蛮),并获得了商业利益,从而促进了这个循环。
一、先来剖析几个问题
1、城市管理者为什么要驱逐小贩?
小贩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
小摊影响市容市貌,有损城市形象
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
小摊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扰民
2、那些小贩为啥不老老实实待在市场里?
市场里人群潮汐流动明显,销量没法保证。市场一般是上午9点--11点,下午16点到18点半这两个时间段人比较多,其他时间人流量很少。(夜市另谈)
市场里没地方摆摊,或者可以摆摊的位置人不一定多,人多地方的摊贩之间的竞争太激烈。
市场里东西不好卖。
市场要交税或管理费等。
3、小贩为啥要出来摆摊?
外面人流量大,东西卖出的概率相应提高,能挣钱。
不用交税和管理费
摊位分散,摊贩之间的竞争较弱
4、消费者为什么愿意到小摊上买?
方便(这是主要原因)
冲动性消费:偶然看到然后突然想买
便宜:有时候确实比市场里的要便宜
市场散市了
5、街道上什么时候人多?
上班高峰期(卖早餐什么的最合适了)
下班高峰期(可以卖水果小吃什么的)
周末(逛街的人多,小吃和小玩意儿好卖)
晚上(小吃,小玩意儿)
6、占道经营的小摊一般卖些啥?
早餐,小吃,烧烤
水果蔬菜
小玩意儿
逢年过节小贩们还会把鸡鸭等活禽拉上街溜溜
二、角色分析
1、小贩们
多为中年妇女或是中年男人,文化水平较低,谋生的渠道有限。不愿意外出打工,而以摆摊的生意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绝大部分人不能理解维护市容市貌的必要性。
并不是所有的小贩都像人们想象那么弱势。因为顾客多为一次性消费,也常会有短斤缺两问题。
2、消费者
一般是图方便懒得去市场,或者没有时间去逛市场。一部分为冲动性消费。小贩们的流动性比较大,消费者一般是一次性消费。
三、我们现在来分析下需求
1、首先来看看小贩。
对于很多小贩来说,摆摊的生意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他们需要挣钱,这是一个刚性需求。
对于一些薄利多销的货物,必须保证一定的销量才能收回成本。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扩大销量,比如到人多的地方去,散弹打鸟策略。
所以小贩们的需求是:扩大销量,挣钱。
2、再来看看消费者。这里有三个层级。
他们需要买东西。
他们希望通过更便捷的方式买东西。
他们希望通过更便捷的方式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
而路边的小摊,虽然不一定是物美价廉,但是满足了消费者“以更便捷的方式买东西”的需求。
3、最后再来分析城管。
他们的工作是对破坏市容市貌的行为进行整治和管理。
大街小巷的小摊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经常是一片乱象。并且,在经营过程中,这些小摊还会产生不少垃圾(尤其是卖吃的),由于流动性大又没有约束,所以很多小贩并不会主动为这些垃圾负责,这就增大了环卫部门的压力。还是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小贩们随意性非常大,很容易出现占道经营,这就会造成交通的拥堵,而且占道经营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路边正规门店经营者的利益。
所以整治他们是必须的。
四、解决方案
现行的解决方案估计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
对小贩:轰走
对消费者:教育
对城管:催化加强
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
小贩:卷土重来
消费者:不听不听我不听,或者联名抗议
城管:挨小贩揍,挨领导批
下面对解决方案展开来说。
方案一:驱逐小贩,扼杀需求。
先礼后兵,或直接驱逐,试图通过扼杀一类需求的方式来满足另一类需求。
然后再每天循环往复这种猫抓老鼠的游戏。
这种方式比较野蛮,而且效果非常不好。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小贩们对城管经常是你来我就走,你走我又来。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底层劳动人民将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勇气和速度。
最终,管来管去,起到的作用只是暂时性的。
方案二:宣传危害,教育市民
从多角度分析告诉市民小摊对城市和他们自身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提倡呼吁市民拒绝小摊从我做起。
结果可想而知。
城市管理者想要从源头解决,于是做了一个是先有的小摊后有的消费还是先有的消费需求再有的小摊的判断题(是不是很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经典问题)。管理者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层次直接决定了其解决方案的侧重点在哪里。
一般是认为先有的小摊小贩才会衍生出消费(或者相对于教育市民来说,整治小摊贩见效更快),所以治理基本上是围绕着摊贩来。只要他们跑不出来摆摊,那么是不是就不会造成这一系列的问题了呢?
好像确实是的。
假设他们不来了之后,街道清爽了,道路通畅了,城市形象也上去了。
但是这个假设成立吗?
不成立。
那么大一个城市,那么多条街道,那么多摊贩,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
再来看,是不是先有的消费需求然后小摊才被召唤出来的呢?
假设人人都去市场里买东西而不在外面的小摊上买,那么还会有占道经营的小摊吗?
不会了。
摊贩又不傻,人在哪钱在哪摊子就支到哪呗,外面都没人买了还出来干嘛?
那么这个假设成立了。
但是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吗?
不可能。
首先,素质达不到。
其次,懒且图方便这是人的本性之一。
于是这个问题必然是双向的。既然问题出自需求,那么答案一定也在这里。
最佳的解决方案必定是照顾到了城市管理、市民方便,小摊贩挣钱生存这三个方面。
在这一点上,“流动商户疏导区”这一概念就很有借鉴意义。
将部分公共场地划给小商贩经营,统一摆卖工具,专人负责管理。这一解决方案在满足小摊贩挣钱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周边居民需要,减少占道摆卖并缓解了市容市貌管理工作压力。
当然流动商户疏导区现阶段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摊贩不肯进驻,管理混乱等,而且设立的困难程度势必因各城市的环境而异,想要在全国推广开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很好的做到了一点,那就是找到了三方的利益平衡点,然后进行了需求匹配。
不是粗暴的采取扼杀,而是恰当的方式满足需求,这才是问题的真•解决之道。
除了疏导区,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呢?
比如围绕着需求匹配,用O2O的方式解决?或者是做基于LBS的精准匹配服务?
现实情况会复杂很多,这两个方案的可行性还有待商榷。但是我想,只要是围绕着需求匹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想到一个故事:一辆火车正在飞驰而来,铁轨上有9个小孩正在玩耍,这时候提醒他们离开已经来不及了。在你面前还有另一条铁轨,上面只有一个小孩。只要将火车行进路线扳到这条岔开的路上,这9个小孩就可以得救,然而另一个悲剧却无法避免。如果你是铁路扳道工人,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