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首先要秉持一颗匠心。《诗经》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成语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都是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体现。面人艺术将面团于指尖顷刻间变成神采飞扬的艺术形象,传承至今是匠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匠人精神的延续,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根基。匠心传承铸就文化传承,冯骥才曾言: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文化要靠时间和心灵悉心酿造,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面人郎”历经郎绍安、郎志春、郎佳子彧三代人,不断在技术娴熟、精巧细致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我们不难看到郎家三代对面人这一传统工艺的坚持和执着。面人对郎佳子彧来说已经不单纯是一项艺术,更多地是一种融入匠心的家风传承。
传播创新,是新时代对非遗传承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社会变革、现代文化的快速兴起,非遗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如果我们只是还是一味地坚守传统,其传承与发展势必走进“死胡同”。如何破解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局呢?毋庸置疑,既要守正,更要创新传承方式方法,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创新之志。郞佳子彧捏身边人,用小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内容有新时代烙印,传播由静态走向动态。在秉持匠心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轨时代,在文化表达、传播机制等方面寻找新出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旧”即是“新”,“旧”中也能出“新”,好的基础加上好的创新,才使得传承经久不衰,二者永远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
非遗是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要想将其保护好,并继续发扬光大,绝非易事。不过,只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秉持匠心,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融入生活,与时代同频、与社会共振,就一定能够让非遗焕发出更多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