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从纽约到波士顿的一趟列车上,教授托马斯端起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透过雾气迷蒙的镜片,他察觉到身旁的老先生是位盲人。
正值洛杉矶发生暴乱,二人不约而同聊起了美国的种族偏见。
老人告诉托马斯,他是出生于南方的白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
读书时,他从未与黑人结伴上学;工作后,也不曾与黑人坐在一起用餐,
甚至去便利店买东西,他也总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收银员自己去拿,好避免有任何肢体接触。
不曾想,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眼。
一夜之间坠入无尽的黑暗,令他烦闷颓丧,而最让他苦恼的竟还是“担忧对方是不是黑人”。
在心理师的开导下,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冀。
这位心理师也成了他最信赖的人,他什么都告诉对方,包括对黑人的偏见。
有一天,心理师突然坦白自己是黑人。
老人释然地说:“我并未惊慌,而是坦然接受了。此刻,我才发现其实我早已放下了偏见。他是好人,不是坏人,至于肤色,于我已毫无意义。”
当列车到达波士顿站,老人说太太在月台上等他。
远远望去,两人深情相拥。
托马斯惊讶地发现,老人怀里的竟是一位满头银发的黑人。
这个故事里,盲者反倒是幸运的,当他必须用心去丈量世界,那些偏见、固执和狭隘反而会被丢弃。
可现实是,太多人会因为种族和肤色,对一些人持有偏见,甚至产生仇恨,即便对方并不是灾难的始作俑者。
正如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被污蔑致死的黑人汤姆、被传为幽灵的怪人拉德利、住在林子里贫穷的坎宁安人……
偏见带来的恶意,往往来得毫无缘由,也正因为不了解,才使人饱受折磨。
就像作者哈珀·李说的:“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
不轻易评判,越能尊重不同
“房子里住着一个恶毒的幽灵。”
这是梅科姆小镇的居民对怪人拉德利的评价。
小女孩斯库特和哥哥杰姆从未见过他,也不敢接近他的院子,却常听人们说:
他会在夜里月亮落下去时,偷偷窥探人家的窗户;
如果谁家的杜鹃花被冻坏了,那肯定是他往花上吹了气;
从拉德利家院子掉落出来的胡桃不能碰,因为吃了会死人。如此怪诞而诡异,却令他们和小伙伴迪尔对怪人的宅子着迷不已。
在那个平淡无奇的夏天,孩子们总是会想出各式各样新奇的玩法,来打发时间。
好奇心促使他们想出各种办法,甚至冲进怪人的院子,好将拉德利引诱出来。
可随着孩子们光顾老宅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们在这块禁地上感受到的,并不如传闻所言。
拉德利家门前,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
他们发现院门旁的胡桃树树洞里,常常放着口香糖、银元、奖牌、孩子的小雕像等小礼物。
迪尔小姐家着了火,斯库特和杰姆观看镇上人救火,回到家却发现身上多了一条毛毯。
孩子们半夜爬上院墙偷窥拉德利,被怪人的哥哥发现,杰姆仓皇逃跑之际,不小心被铁丝网划破了裤子,无奈穿着裤衩跑回了家。
第二天,他竟发现被撕烂的裤子早已缝补好,并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树洞里。
最令孩子们感到惊讶的,是那个为了救他们,在深夜杀死无赖尤厄尔的“外乡人”,竟是怪人拉德利。
在斯库特心里,拉德利不再是那个“吃死老鼠、只在夜晚出来走动、手里拿着一把剪刀”的冷酷怪人,而是整个梅科姆小镇上最温暖善良的好人。
听父亲阿迪克斯说:“因为年少时犯过错,拉德利被家人关进了屋子,这一关就是十几年。”
从此他习惯了离群寡居,习惯了用羞涩的笑容代替苍白的言语。
因为不曾见过,因为缺乏了解,小镇上的居民就肆意将拉德利判定为凶神恶煞的“幽灵”。
可无论他是否信仰与我们不一,无论他是否只愿待在屋里做个“怪人”,他都有权力选择自己偏爱的方式生活。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只是我们站在自己的环境中,难以察觉到别人的艰难和苦楚。
当你无法设身处地,也无法嘘寒问暖,至少可以做到在不知情时,不轻易下定论。
康德说:“我尊重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
理解别人是一种慈悲,尊重不同是一种涵养。
人总要学会,对他人的偏见视而不见
人活一世,忠于自己的内心并不容易,因为他人的成见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律师阿迪克斯却有足够的勇气,越过重峦叠嶂,冲破流言蜚语。
梅科姆小镇昔日的宁静,被一起强奸案打破。
被指控者是黑人汤姆,他被尤厄尔一家诬告强奸了白人少女马耶拉。
在了解了案件原委,阿迪克斯决定为汤姆辩护。
在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这几乎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官司;
即便在这个已度过半生的小镇上,几乎没人愿意站在他这一边,阿迪克斯仍在努力坚持着,抱着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想要还这个无辜的人一个清白。
当同学嘲笑父亲“替黑鬼辩护”,斯库特气得对他们拳脚相向。
当邻居杜博斯太太不怀好意地辱骂兄妹俩“你们的父亲是同情黑鬼的人”,杰姆冲动之下毁坏了太太院里的山茶花。
面对恼羞成怒的孩子们,阿迪克斯却冷静地告诉他们:
你在学校里可能会听到一些不好的议论,不过请你为我做一件事:抬起头,放下拳头。
不管别人对你说什么,都不要发火。
试着用头脑去抗争。
不能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已经失败了一百年,就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去争取胜利。
当大部份人认为他们是对、而你是错,他们当然有权这样认为,他们的观点也有权受到完全的尊重。
但在能和別人相处之前,首先要和自己相处。”阿迪克斯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个案子的成功率几乎为零,但终究是心底最深处的良知,支撑着他义无反顾,拼尽全力。
纵使全世界与我背道而驰,我也只愿忠于内心的自己。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曾分享过一段成名前的艰难岁月。
当她在北京奋力打拼,却一事无成,同事就说她不适合北漂,不如回老家。
当她回到老家,想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同学又劝她,还是帝都机会多,回老家太可惜了。
可不管是做“抖音网红”,还是后来成为脱口秀演员,终究是李雪琴自己的选择。
毕竟,别人的眼光,丈量不出你的未来;别人的言论,左右不了你的人生。
纵使外界喧嚣烦扰,人也要学会,对他人的偏见视而不见。
当我们跳出条条框框,不被偏见绑架,你会发现自己定义的人生,其实精彩纷呈。
真正的教养,从放下偏见开始
哲学家叔本华说:“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
人往往会囿于自己的偏见和执念,让别人感到难堪。
一天放学后,同学沃尔特来斯库特家作客。
面前刚摆好餐具,沃尔特就不停地往盘子里堆放蔬菜和肉,直到多得放不下。
他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大手大脚地往盘子里浇了大量糖浆。
当他将糖浆罐放回去时,罐子猛地撞上银盘,发出当啷一声巨响。
斯库特忍无可忍,指着沃尔特大喊:“他把饭菜泡到糖浆里了啊,全都浇上了,坎宁安家的人真是……”
还没等斯库特说完,她就被保姆卡波妮赶紧拉进了厨房。
卡波妮火冒三丈地教训道:
“有些人吃饭习惯跟我们不一样,可是你不能因为这个,在饭桌上给人家当面提出来。那个男孩是你们家的客人,就算他要吃桌布,你也随他的便。
你们家里的人也许比坎宁安家的人好,可是你这样给人家难堪,就是一钱不值。”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每个人的习惯和行为,但唯有放下偏见,不随意责怪,才是最大的善良。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感到这个世界对你不太友好?
有人回答:
夜深人静,独自躺在床上,想起今早邻居狠狠摔门是不是在针对自己;
想到午休时帮同事泡了杯咖啡,对方却没搭理我,是不是有什么成见;
回忆起下班路上不小心撞倒我的少年,一句道歉都没有,太没礼貌……其实,你大可换一个角度考虑:邻居其实并未摔门,只因风大,来不及拦阻;
同事也不是对你有情绪,只是在担忧这个月的业绩可能完不成;
莽撞的少年不是没有素质,而是家里出了急事,才如此慌乱。梵高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偏见,有时像潮水一样裹挟住我们,让人看不清真相。
可唯有卸掉情绪,放下偏见,才是赠与他人最大的体面。
有一种深到骨子里的教养,叫相互体谅,与人舒服。
一个种族的痛,一个社会的病,一段历史的荒谬,透过“知更鸟”的故事告诉我们,偏见有多可怕。
这是一声无力的叹息、一次灵魂的拷问。
哈珀·李用“知更鸟”为小说命名,在于它象征着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这些鸟儿不伤害任何人,它们只会带来美妙动人的歌声。
可总有如知更鸟一般纯粹的人,他们正直、高尚、富有爱心,却被充斥着偏见的社会误解,甚至被毁灭。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因为性别、地域、职业、立场、爱好的千差万别,偏见无处不在。
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有格局的人,未必知晓更多,却能包容不同,懂得尊重。
不随意评判他人,是一种修养;不活在别人的偏见里,是一种修行。
作家刘润曾说:“平庸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最高级的人改变思维。”
或许,过往的经验、养成的习惯,不经意间滋生了心底的偏见,但人要学会适时审视,及时取舍。
往后余生,愿你克服偏见,愿你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