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朋友的咨询问题,他在读到李白这首作品的时候,觉得平仄安排非常奇怪,想搞清楚字词之间的平仄关系。
其实咱们完全没必要纠结,你就当它是古体诗好了,李白个性浪漫恣肆,一生行文放浪爱自由,像咱们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就是典型的五言古绝。
不过咱们借这个机会,来讲讲这首小诗也不错。更何况诗仙处在平仄格律逐渐成型的阶段,作为七绝格律化、规范化的第二大推手(第一是诗家天子王昌龄),他的作品中自带音律系统,是避免不了的。就像王维一样,他们作为同时代人,虽然对格律作诗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人家绝对是懂的,写诗是在格律之上的逍遥游,而不是当下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写诗就是不讲规则。
讲王维的作品的时候,我们知道他的诗很多都是相替、相对的,只不过相粘这个规则发展较晚,所以他不怎么遵守,因此折腰体较多。那么作为同时代人的李白,在七绝的格律化上算是走在前列,他的五言同样是格律化比较多的,只不过不像应考、应制诗人,非制式不肯下笔而已。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出自他的小诗《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这就是一首五古,首句失替,因此也不相对,而且还不相粘——因此大多数人将它看作五古,不在乎它的平仄,可以说没有问题。
但是我这里就要打自己的脸了,因为你既然来问平仄分析,我还就真能给你分析个七七八八来。
很多朋友认为格律规则是后人判定前人作品,包括后来的变格、拗救都是在正格无法锁死的时候出的妥协方式,所以格律对于写诗来说一无是处。
这种看法,前半截是对的,后半截的论断却是错误的。所有规则都是从前人作品、行为中总结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不就是为了学习前人、前朝兴衰败亡的经验,留下好用的,正确的规则理论,摒弃无用的,错误的行为经验?
格律就是从古人诗作品提出来,对后人写诗有帮助的一套音韵工具。因为有用,上千年了还有人在学、在用,虽然你可以不用,但是不代表格律没有用。
很多人的脑子是不完整的,总觉得这个东西对我没用,那么就对别人也没用。
他们不知道李白对规则是熟而忘之,而不是根本不会。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分析李白的这首《自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