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二】模型
对于第十六章的解读,我是觉得它就是老子所指明的悟道的法门。老子是如何悟道得道的呢?对于天地万物的认知,是没有办法通过逻辑思考等来认识得到,只有通过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这样万物也就好像手掌上的指纹看的清清楚楚了。所以在这一章,可以想象为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静静地盘坐着,这个时候内心没有任何杂念的干扰,天地万物的时空变化在它心中也都是幻觉。因为已经和万物融为一个整体,可以自由的回到那个清清静静的原始的状态,回到了万物生发的极点,也是达到了极致的安静的状态,这个时候万物的生长老子的过程也都在他心中不断的持续着。既然已经融为一体,也就可以去想观察任何想观察的对象。
【三】应用
这一章的应用老子还是说的比较清楚的,我们都想要认识周遭的事物,可以是认识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过程。首先就是让自己的心回到虚极点,回到极静的状态,这样也就可以用这个心来观察万物芸芸的模样了。万物有命,如果来认知这个命呢?也就是要回到这个命的起点,也就是归根,这样回到起点再来认知这个命的发展过程,也就知道了常理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一种明了的认知状态。如果不知道这个常理是什么样子的,就可能无意做出违背常理的事情,也就会造成某些对自己不太好的结果。认识了这个长久之道,也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再来看我个人,当下自己修行的重心也就是要回到这个虚极和静笃的状态,这样自己也就是通过每天坚持的打坐,来让自己回到没有任何杂念,不住任何相的状态。除了打坐,禅宗的法门其实也是这样子的,无念无相无住也正是这个虚极静笃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再来察觉现实的种种,这样也就是于念而无念,于相而无相,无住者人之本性。不过自己现在还是需要继续清理来精进,自己容易有一些执着,而这些执着也正是自己来修行更进一步的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