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

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比如,在工作中,因为你不懂得拒绝别人,不懂得划清界限,害怕得罪人。别人不停的交给你的工作,但是你不懂的拒绝都通通答应下来了。

做得越多,你就会错的越多。得到的却是别人的不认可与摒弃。当有一天你实在忙不过来拒绝别人时,别人就会对你议论纷纷: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呢,一点小忙都不愿意帮,你是一个这么自私的人.....

日本动漫《银魂》里的一段经典台词:无论一个人做了多少丧尽天良的坏事,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被认为“其实她本质不坏”;无论一个做了多少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世界、对得起朋友、对得起恋人的事,只要做了一件比较龌龊的事,就会被认为“一直以来的善良都是装出来的吧”。这个现象被称作“胖虎定律”。因为胖虎平时经常欺负大雄,而某天他突然做了一件好事,却让大家非常感动。反之,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但做了一件坏事,就会受到谴责。

似乎这就是人性,当好人需要终生持证上岗,坏人却能用临时体验卡兑换终生优待,这样的善良体系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知否》里的盛明兰有句台词:"与人相处,最终依靠的还是最低处。"可惜现实中,我们常常陷入三个心理陷阱:

1.斯德哥尔摩式感恩就像长期被克扣伙食的囚犯,突然得到半碗白粥就觉得狱卒仁慈。那个总是言语打击你的同事,某天说了句"今天衣服不错",就能让你产生"他其实挺好"的错觉。

2.沉没成本绑架母亲忍受酗酒丈夫三十年,竟说:"要是现在离开,之前的苦不就白吃了?"这种赌徒心理,让人把忍耐错当成投资。

3.慕强心理作祟影视剧里反派洗白总能引发热议,从《狂飙》高启强到《甄嬛传》皇后,观众对"恶的复杂性"的着迷,本质上是对强权的变相崇拜。

这些心理机制如同隐形推手,让我们在"他这次还不错"的自我安慰中,把底线越挪越低。

带着锋芒行走人间

故宫太和殿前有座日晷,无论阳光多炽烈,指针永远在地上划出清晰阴影。这像极了成年人的处世之道——可以温暖,但必须有明确的刻度。

- 对情感勒索者说:"我理解你的需求,但我的能力在此止步"

- 对得寸进尺者亮出账本:"这是你欠的20杯咖啡,结清后再谈新合作"

- 对道德绑架者微笑反问:"按您的逻辑,是否也该体谅我的难处?"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宽容,是对自己涵养的修炼,偶尔计较,是告诉别人你不傻。"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人和事,不是用来考验你胸怀的试卷,而是提醒你该安装防护网的警报。

成年人的善良亦当如此:

可容纳百花齐放,但绝不允许杂草丛生;愿赠予春风细雨,但暴雨来袭时定要关窗。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否则等于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