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洋淀参观学习前后有过两次,一次是在部队时,部队驻地的海淀区清河街道办事处组织地区文体工作人员到白洋淀参观学习。一次是转业后在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支部组织的参观活动。每一次到白洋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觉得白洋淀就象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就象那芦苇荡里的芦苇一样,数也数不清,采也采不完。
说到时白洋淀,一定会想起一部电影《小兵张嘎》。抗日战争时期,生长在白洋淀里的嘎子,既顽皮又机灵,爱憎分明,胆大机智,面对凶残的日本鬼子,他敢于斗争,并在斗争中成长,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这部电影影响教育了一代人,也让那个时代的青少年们通过电影认识了芦苇丛生、渔船荡浆、鱼肥荷美的白洋淀,也了解了白洋淀人民朴实而又英勇的性格。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就萌生了要到白洋淀去看一看的想法。
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第一次去,是白洋淀刚刚恢复和刚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去的。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白洋淀曾经一度干涸,白洋淀成了干淀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逐渐恢复,各旅游景点都在建设中。所以那次去,印象不是很深,想要看与小兵张嘎有联系的相关印记,只记得坐在快艇上在大湖汊中、在芦苇丛中飞快地驶去又驶回。有趣的是,那次在湖中,竟然与同样是清河街道组织的另一个活动团队相遇,都是熟人,所以就在各自的船上相互呼喊,仿佛是他乡遇故知的那样激动。随后就去了当年改革开放后曾经红极一时的白沟小商品批发市场。那一次参观,主要是到批发市场学习参观的,大概也是为了让我们亲身感受一下市场经济吧。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在我还未来过白沟时,我爱人单位组织党员去参观过,回来要求党员每人写一份参观后的必得。于是这任务就落到我身上了,我没去过,只好根据新闻报道和她的描述写了一篇参观心得。结果这篇心得受到她们单位的好评,那一通称赞都被她好不害羞地接受了。
第二次到白洋淀,根据支部的要求,我们都各自带着孩子去的。
这时的白洋淀,情景就大不一样了,各种景点和教育基地都形成了规模,人们可以一边领略白洋淀的风光,一边寻觅当年白洋淀人民抗击日寇的历史足迹。
当然首先要找的就是儿时的偶像嘎子了。在白洋淀文化苑中有一个嘎子村。虽然嘎子村是景区根据电影复制出来的,但依然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仿佛真的来到了嘎子的身边。在村头小兵张嘎的塑像前,我默默地仰望着,在心里与我儿时的偶像和榜样做着心灵的交流,倾述着思念和敬仰之情。大家让孩子们分别在嘎子像前照像,给他们讲嘎子的故事。嘎子村三面环水,景色宜人,村边的芦苇茂密,荷花绽放。村内窄窄街道相连,曲折迂回,农家独宅独院,根据电影的情节,嘎子村的一些门牌上,还标有老忠叔家、罗金宝家、胖墩儿家、嘎子家等字样,仿佛真进入了当年小兵张嗄的家乡。坐在土炕草席,大家戴上草帽,将木枪依在肩上,摆也八路军战士聚在老乡家喝茶的场景拍照。让孩子们推石磨、摇石碾,让他们感受一下过去生活的艰辛。只是现在的孩子们对于电影《小兵张嘎》并不熟悉,所以他们也不清楚那都是什么意思。
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上不活跃着一支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当时雁翎队令日寇闻风丧胆,他们充分利用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在战斗武器奇缺的情况下,他们就有打渔的排子船作战舰,用打鸟的大抬杆作武器,出入在芦苇荡中,常常神出鬼没地出现在日本鬼子面前,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雁翎队被人们称颂为“水上飞将军”。
我们参观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馆名是由曾率部驰骋冀中战场的开国上将吕正操在99岁高龄时亲笔题写的。在雁翎队队歌前大家合个影。纪念馆通过大量翔实、丰富、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实物,形象雕塑等,生动再现了白洋淀雁翎队打击日寇的生动场面和光辉战斗历程。
在白洋淀这片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产生了许多传世文学作品。电影《小兵张嘎》就是根据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同名小说改编的。还有一部由著名作家孙犁创作的小说《荷花淀》,也是以白洋淀农村妇女为原型,表现了白洋淀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这部小说充满了诗意,被人们称为“诗体小说”。由袁静、孔厥创作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同样取材于白洋淀,这部小说也被改编后搬上了银幕。
白洋淀是美丽富饶的地方,物产有芦苇、白花菜、藕、莲子、河蟹、圆鱼等。白洋淀人民勤劳勇敢、朴实敦厚,聪明智慧,白洋淀的土地散发着文学的芳香。
在回来的游船上,望着船边的芦苇,总感觉那里还蕴藏着新的战斗力量,还蕴藏着许多新的故事,还散发着更加迷人的芳香。
如今,雄安新区将在这里所在地而起,白洋淀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崭新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