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小常识,这次分享三个:
※生气的时候吃东西
※有【被讨厌的勇气】
※远离不喜欢的人
生气的时候吃点东西
英语里还有个词叫【hangry】,翻译过来叫【饿怒症】,也就是说这种饥饿产生的易怒情绪。但是大部分人其实对这些细微的生理需求没有那么大的敏感度,所以有的时候并没有好好处理。
其实处理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吃点东西。
回想一下你自己是否有过因为一点小事易怒的时候,是不是都是饿了?渴了?热了?或者要来大姨妈了?
比如说,我同学S,有时候和我开了个玩笑,玩笑本身没什么,但就是让自己觉得不舒服或者不开心。
这时候的不高兴,被同学S发现了,她会先想一下是不是快到饭点了,我还没吃饭,我有没有喝够水睡够觉。然后就会赶紧给我拿东西来吃,吃好喝好以后又活蹦乱跳了。
后来我两随时都会准备好点吃的,感觉脾气不爽的时候,就吃上两口。
有的时候哪怕不是饿怒症,吃两口东西也会让你的大脑产生安全感,从而降低怒火。还可以和周围人的说自己现在有点易怒,这样别人对你的脾气期望就会降低。
另外,无论是别人生气还是自己生气,可以想象生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生气,是生理的问题,还是说这段时间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如果能够识别自己和别人生气背后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对别人的愤怒做出反应,事情就会好很多。
有【被讨厌的勇气】
在日剧《被讨厌的勇气》中,很多人都会记得很经典的【课题分离】的一幕。
第一集中,女主人公在一家甜品店排队买蛋糕。一个排在队伍后面的熊孩子突然冲到柜台前,大叫【我要草莓蛋糕!草莓蛋糕。】
柜台的姐姐温柔的说:【这个蛋糕只剩一块了呢。】
熊孩子仍然喊着【我要草莓蛋糕!】
于是排在她前面的几个人分别都要了别的口味的蛋糕。知道女主人公点的时候,她面不改色地说:“草莓蛋糕。”
熊孩子大声尖叫,其他人排队的都惊讶地看着她,而她在众目癸癸之下内心毫无波澜地就把草莓蛋糕拿走了。如果看过阿德勒的书,你肯定知道“课题分离”这个词。
这部剧里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很经典的极端“课题分离”的实践者,好像别人的情绪和她毫无关系。
简单来说,这个理念就是“你的情绪是你的课题,别人的情绪是别人的课题”你不需要为别人的课题而背负责任。
草莓蛋糕按先来后到拿,熊孩子想吃,吃不到。那是她的课题,我的课题是我想不想吃草莓蛋糕,我点了,她要不要不开心,那也是她的课题,和我没有关系,我不需要为她的课题来负责。有很多人把这个理念理解为“任性而为”,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课题分离”更多的是:
不要让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的行动,而导致自己利益受损。这对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很有帮助。
我一个朋友就特别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
她大概怀孕三个月的时候,有一个什么事情要求体检,体检项目里有X光,当时检查的人很多,体检人员态度非常不好,很不耐烦。她在做X光项目时和体检人员说了她怀孕,但是体检的人员仍然不耐烦地催促她上X光站台。
她小声地说“我怀孕了”。体检人员再次催她,并说:“没事,你不要废话了赶紧做完赶紧走”。
后面排队的人也开始催促到:“你到底做不做啊”
然后在这种压力下她就上了X光!
虽然后来孩子平安无事健健康康,但,她一直心有余悸。
“课题分离”用这件事举例就是:
体检人员的不耐烦,是体检人员的课题,后面排队的人不耐烦,是后面排队的人的课题,都和你没有关系,你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需要他们自己解决。
你的课题只是“我需不需要做X光”。
在我们日常中有很多这样类似事情,我们总是怕自己的行为会让别人生气,于是就成了别人情绪的奴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不能做自己的事情。想改变,我们需要
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件事对你来说很重要?
※别人生气了,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你天生佛系,很多事忍让一下就过去了,更喜欢和和气气,那么照顾别人情绪也未尝不可,大家都开心。
如果你本来就很在乎一些事情,尤其是一些原则性的事情,而是为了照顾别人情绪,强行压抑自己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事后又后悔,总是这样,你活得只会越来越憋屈。
我推荐大家看一两集《被讨厌的勇气》,这个剧有点纠正,但是这样其实才能让你印象深刻。
再遇到这种让你憋屈的事情,就默念“课题分离”,只要有一两次成功拒绝别人的情绪,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事情,你就会大胆很多。
远离不喜欢的人
你一定会碰到过很多情况,你直觉不喜欢一个人,但是说不上来原因。这不是什么玄学,这是因为我们的感知接触到的所有细微信息帮助我们做了判断,而这个判断过程很复杂,我们没有办法用简单的语言与逻辑表达出来。
TED演讲里有一期也提到了这种人类的“第六感”,女性要比男性敏感得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我是一个下意识会偏好理性决定的人,所以总是在和自己的直觉做斗争。
但是几乎没有例外,如果我当初不喜欢一个人,但觉得从理论上来说这人“值得来往”,最后来往了,甚至可能还来往很密切,并且发现在接触中发现直觉是对的,这个人不靠谱。
我有个一个很有意思的朋友,但是就是有很多地方脱序,而且没有朋友,性格孤僻,我和她相处的时候总会觉得怪怪的感觉。
但是我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好像这些脱序也都可以合理化,所以觉得自己可能只是自己多心了。
结果,就出事了。后来圈子里几个朋友一碰,发现这人原来是个惯犯,在这件事之前就已经欠了好几个朋友的钱了,都是拿了定金不干活,然后就失踪了。
过段时间,又继续骗其他人。
不过不仅仅是这件事情,这几年见得人多了,越来越觉得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你觉得某个人哪里怪怪的,让你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建议你远离,不要怀疑自己“不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