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因果思维,可有很多因果关系的设置是错误的,而我们强大的系统1却不自知。
上周我们单位的同事孩子生病了,打了三天的吊针都没见好,有同事就建议说是不是该信下迷信。情急之下,同事就带着孩子去看灵姑,结果第二天小孩就退烧了,事后同事们都说这灵姑好灵。
说灵姑好灵的同事其实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逻辑错误,孩子看灵姑后退烧了,并不能证明看灵姑就是孩子退烧的原因,有可能是自愈了,也有可能是打了三天针本来就好的差不多了。
在《思考,快与慢》中告诉我们:大脑的系统1是非常高效,快速的,但它总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行事。人们不断用固化的思维模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却很少去思考和探究这些行为本身的深层逻辑,因此我们常常会被错误的因果联系给诱导,大部分时候就会以经验导向来推出结论。
回到前面孩子生病的例子,它的逻辑错误在于凭主观意识错误判断,认为先后发生的事情就一定有因果联系。
还有一个错误因果联系逻辑陷阱就是因果混淆。之前看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撒娇女人是否好命,一方观点是,撒娇是因,好命是果,撒娇导致好命;而对方则认为是因果倒置,好命才是因,撒娇是果,事实就是命都不好怎么撒娇呢。再比如,打球可以长高,实际是因为长得高才被选中去打球的。
生活中的这些错误的因果联系是很有危害的,要避免这些危害,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逻辑错误,更深地探究事件背后的逻辑,以及这些逻辑运用的场景。
其次,就是要避免过度思考,多行动。尽量不套用因果联系,在分析种种原因的同时,多搜集各方面的资料,不让自己陷入对因果的过度解读。
人们本能的就习惯用直觉来思考问题,直觉思维的快速和高效让人们欲罢不能,但它也会容易让我们做出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判断,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我们用理性思维来不断地修正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