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
当时我和孩子一起学这篇课文的时候,真的是浮光掠影、简单粗暴。大体记得就是师生共读课文,将教材两侧的旁批和后边的“阅读提示”略加点拨,然后就草率做结了。
有幸拜读了肖培东老师讲授这一课的经典课例,真乃无痕教学,听罢却是唇齿留香。
不比不知道,比过之后才知自己有多简单粗暴,有多敷衍潦草。
下面就记录出肖老师让我惊为天人的两处细节设计。
1.文学常识注释灵活植入
常规教学中,有关课下注释的文学常识部分,常常固定在授课之前照本宣科读出来,或者以PPT展示出来,而已。似乎是为了讲文学常识而补充进来,常有一种隔裂感、隔膜感。
但培东老师这个知识点的处理却是无痕植入的——
心理描写导入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眩晕……我想调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的是我。
这一段是课文里的原句,左侧还有课文的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里描写细腻真实。
培东老师在此处把语文的人本性和工具性完美的融合,同时重点补充相关的工具性内容:这一段文字中有“我感到”“我想”等字眼,告诉我们这是直接的心理描写,那文中还有没有不通过这一类字眼提示,我们也能品读出是心理活动的?
这个问题实在太巧妙了,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阅读的视野和思维。
顺理成章的,孩子们明白了:
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是在写心理活动;
写语言也在写心理活动,语言中的省略号也有心理活动;
写环境描写实际上也在写心理活动。
…………
读到这个地方时,我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原来语文的工具性竟然可以这样无痕的和阅读融合在一起呀!
大师的高明之处由此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但培东老师绝不仅仅局限于此,真的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肖老师到这个地方时及时做水乳交融的、水到渠成的小结——语言、动作、环境都可以品味出心理活动,作者莫顿·亨特真的是心理高手!莫顿·亨特是不是心理专家?注释1这样告诉我们:学生们到此刻齐声读注释——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作家作品常识,应该在最需要插入的时候再讲解,否则宁愿舍弃掉,这就是语文味的课堂解读。
读到这里,我对培东老师的教育智慧的佩服之情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培东老师的这个包袱抖的真巧、真妙、也真好。到此刻,他总结:心理描写正是我们阅读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之一,学生们的理解就是现场生成的,水乳交融的,而不是凭空掉下来的。
2.安全教育灵活植入
依照我的理解水平和阅读视野,照我的三脚猫功夫,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就仅限于有智慧的父爱、有益人生启迪、关注自我成长这几个点上已经相当了不得了。
读培东老师执教这一课,竟至于有一拍脑门的醍醐灌顶之悟!他竟然能把“生命安全”这个教育中最高境界的最难点,就这么水乳交融、天然无痕的根植于日常教学中!高手!不可思议的高手啊!
作者非常幸运,有一个懂教育的好爸爸,在儿子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以平常心引着儿子“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的从危险境地中,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
培东老师的高超教育智慧就在此刻登场——
如果你是那群抛弃“我”离开的小伙伴之一,遇上这类情况发生后,你会怎么提醒自己?
一个问题抛出来,引起孩子们的深思;
有的游戏不能玩儿,玩大了就会收不住,所以同学们之间开玩笑要掌握分寸,讲究适度。
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引起孩子们警醒。
杰里最后的做法很棒,担心作者,所以回去报告给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好孩子,他会反思“以后我绝对不能离开”,但是如果他想“我要爬上去把他救下来”,这样做行不行?
孩子们自然明白这样做不行,因为杰里自己也是个孩子,能力是有限的。
这个问题就是情境式教学,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模拟一个情景,让孩子们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这就是防患未然的教育。
最智慧的是培东老师接下来的总结:
同学们,救人要讲究科学,要智慧,千万别随便冒险,要找大人帮你一起来解决这个事情。
这不就是将“生命安全教育”这个最重要的教育命题了然无痕的根植在一节普普通通的阅读课中了吗?
暑假正在进行时,我们偶尔能通过媒体得知某地几个小孩水中嬉戏,一孩意外落水,同伴赶紧去救,结果几人一起丧生的悲剧。
假如,更多的孩子们能有幸接受像培东老师这样了然无痕的生命安全教育,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呢?
话题扯的有点远了。
最终,我想表达的是培东老师的“语文,就在深深浅浅之间”的教学理念确实是无痕授课,唇齿留香的。这才是课堂上最稀缺的资源。还是我等凡夫俗子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有幸读到培东老师的这本《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继续以啃读的方式,膜拜的心态,慢慢的走进培东老师的经典课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