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训练,有目的的训练,可以改变人体细胞的重组,带来不同的变化。人类的身体和大脑通过刻意练习,打破旧的平衡,重新组建新的平衡,大脑可以重新布线,和“智商”“基因”关系不大。我刚翻开【刻意练习】这本书,不相信这一论断,还有些抵触,随着阅读加深,从不相信到有一点点体会。
(1)我认为不是所有的事情通过刻意练习都可以有改变。
一个人的心因脑容跟时间相关,一个人被一件事情占据太多的时间,能量被吸收,被吸引,同时也被消耗。我们常说,你的时间在哪儿,结果就在哪儿。这需要刻意练习吗?不需要!
你追求一个异性,为了博得青睐,满脑子都是对方的语态,神情,对你有稍微一点的示好,你就兴奋异常,整个身体情绪都处于亢奋的状态。可不管多么热烈的爱情和情爱,曾经多么地打动你,深深得震撼你,在时间的磨练后,都会归于平淡,归于一种新的平衡。恋爱前后,我们的大脑处于不一样的平衡点。这需要刻意练习吗?不需要!
音乐家,游泳健将,数学家,等我们都强调这些人是“天赋””秉人,才能企及常人无法达到的高度。大多人相信“天赋”“基因”决定你的才能。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成为音乐家,游泳健将,数学家吗?不可以!
我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无论我怎么加强训练,我都无法成为音乐家。我也是一个缺乏数学天分的人,坚持多年训练,可能比别人训练1年的水平差不多,或者更逊。
所以,我坚信“天赋”“基因”“遗传”“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大的。单凭刻意练习仅能完成某项事情,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而已。达到卓越,走在巅峰,怎么可能凭借刻意练习就可以?
(2)人天生具备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就是平衡性。
人是个研究不透的生物个体,表象看起来,确实比其他生物高级。人的生存,在于被认可,被爱慕,被尊重。美貌与智慧,柔美与健壮,及时行乐和遥不可及的梦想。人人都在追求最好的自己,正因如此,人人都在生命个体里活出自我,不断打破常规,打破平衡,走出舒适区,建立新的平衡,遇到最好的自己。
前几天,我一不小心把我的眼镜折成了两半,这一下子我就成为了睁眼瞎,眼睛贴着手机看,电脑上写字,没有办法进行。人就坐在我对面,我却看不清楚细微的脸部表情。眼前的场景一下子模糊起来,脑袋里的画面全是晃来晃去的,心里泛起少许的恶心感,还没有喝酣客就觉得醉了。
我戴眼镜已经有20多年了,眼睛已经习惯了这种稳定性和平衡性。眼镜保证了我眼前场景的清晰,我的身体和脑袋都是平衡的。这就像是我们刚配了一副新眼镜,会格外的清晰明亮,叶子会更绿,花儿会更红,阳光会更亮。可带了一天两天,就会完全适应,我们又回到了平衡性。
眼睛会不断地自己去寻找平衡,到我们老了的时候,眼睛会老花,看不清楚近的东西,阅读要带老光眼镜,手机的字要放很大。我鼓捣年轻,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年龄,对自己的眼睛也是过分信任。我不自觉地刻意练习,我的手机不需要放大字,看书不需要戴眼镜,到了现在,眼睛就适应了我对它的要求。
(3)通过刻意练习打破平衡感,重组新的平衡。不断地打破,不断地重组,不停地刷新高度。
我还喜欢瑜伽,我属于力量好过柔韧性的人。瑜伽馆大多数习练者,都偏向于柔韧性,喜欢做纤体动作,一字马等,对于力量习练,大都不喜欢。
两年前,我是个瑜伽小白,对瑜伽的理解就是减肥塑型,和解锁完成一些高难度动作。我提出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体重10斤,控制饮食,坚持自律。既然规划出,就会严格执行,对于瑜伽初学者,每天一个小时的习练,强度足够了。
可对于我这个经常运动的人,一个小时的习练不能打破身体的平衡,不能让身体重新组合排序,建立新的模式。于是,我改为一周有3天坚持2个小时的习练。强度大了以后,超出了身体先前的平衡,很快身体就被燃烧了,瘦身就达到一些效果。
“运动要达到30-40分钟以后,才会燃烧脂肪”,达到减肥的效果,道理是一样的。很多人每天都在运动可从来没有破坏身体先前的平衡,所以练了等于白练。身体超过我们的正常负荷,才会有改变。
那怎么练才行呢?那就是刻意练习,打破身体平衡,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他们便开始消失。
习练瑜伽一年,我的身体变化逐渐减弱,体重下降的也很慢,保持饮食量的情况下,解锁动作也慢了很多,又得需要更高的强度才能打破身体重新建立的平衡。
那就是对课程的选择,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力量,这样训练了以后,明显感觉身体的体能状态好了很多。上了测试身体指标的称后,体脂率等都有改变,数据证明变化。
刻意练习这本书举了一个例子。要拿到伦敦的出租车司机证,要花四年的时间,去死记硬背,实际考察,不断规划路线,要求能够达到A到B点,甚至于是一株3厘米的塑像,你也得找到。客人要到查令十字街的那本书描述的地方去,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在脑袋里布线,作出最优的导航路线。出租车司机怎么办到的呢?他们的大脑与常人一样吗?
那可以说刻意练习的重要性,这本书我才翻了几十页,还不够全面,也是一叶障目,继续翻下去,我们再聊。写到这里,我已经被说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