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翻译】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将想法说出口,或发言表态,他们害怕自己说了而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就是极大的可耻。”
【解读】
本章孔子主要告诫我们:要讷于言而敏于行。
中国古人讲“轻诺者,必寡信”,有的人敢于许诺,高兴的时候张嘴就答应很多事情,但这种人往往实现不了他说的话,有时候说完就忘了。
在孔子的眼中,做人应当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是做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威信,难以服众。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要遵守诺言和说话要算数的道理。而能否兑现曾经许下的诺言,则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
因此,当你要允诺别人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行。你若是许下了承诺,就好比在对方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要是你能做到自然是两全其美,可一旦你给他的希望落了空,那给对方带来的可就是最直接的打击,甚至对你产生质疑,失去对方的信任。
但很多时候,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没机会去做或者没有能力做好,只是大家没有将自己的诺言当回事,用心去履行而已。这种轻诺寡信的行为,是为人处世时的大忌。
一诺千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刚、毅、木、讷近仁”是孔子喜欢的人格特质。一个人看起来不太会说话,似乎显得不太会社交,也不爱夸夸其谈,不会轻易对人承诺什么东西,不容易给别人话柄,但这种人往往近仁,因为他懂得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东汉时期的范式信守承诺,千里迢迢探望友人的故事。
年轻的时候,范式与张劭同在洛阳读书,学成后他们准备各自回乡,由于两人感情很好,在分别时依依不舍。
范式就对张劭说:“兄弟,两年后的今日,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与你聚会。”两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二人的约期眼看就要到了。
张劭就让母亲准备酒菜,打算好好招待范式。张劭的母亲劝他说:“山阳(范式的老家)郡离咱家有一千多里地,而且又过了这么久,他不一定会来的。”
张劭却肯定地对母亲说:“范式是个极为守信的人,他一定会来的。”张劭的母亲看到他对范式如此信任,只得准备酒菜去了。
等到了二人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如期而至,没有忘记当年许下的诺言。范式和张劭之交,其信义之风,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仰。
讲信用可以说是区分一个人品行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为人处世中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无论是在家庭里,单位里,还是朋友之间,许诺对方都要三思而行,一旦许诺就要尽力而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被大家所信任,才能为良好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与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