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周更同桌的影响,今天听了樊登读书会的《正面管教》,受益颇多,这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学习的亲子类书籍。
这是第一次收听,所以只简单罗列一下对我有启发的内容。
1、父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是本书的核心,这可以帮助孩子拥有完整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2、自尊水平决定自律水平。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低自尊的孩子很难自律。
3、孩子的感知水平很高,解读能力很弱。
孩子可以明显地感知父母的态度差异,但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因素上却容易有偏差。这就需要父母多和孩子沟通,解释“为什么”。
①解读偏差造成的孩子的一些“非正常行为”,很可能是因为他需要关注,或者表达自己的情绪时采用了错误的方法,譬如他看到妈妈特别关注小宝贝,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会故意犯错误等等。
②在孩子做对的时候,不仅要表扬,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肯定动机和过程,而不是结果。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孩子们完成拼图后,夸奖他“真聪明”的孩子,选择了更容易的拼图,因为他想有一个好的结果;夸奖他“真有探索精神”的孩子,会选择更难的拼图,因为他被肯定的是过程。
4、童年时期,对孩子最重要的是拥有价值观和归属感。价值感即“我是特殊的”;归属感即“父母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
让孩子确信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不能用孩子“正确的行为”做交换。
让我特别困扰的是小圆宝的“报复”行为,他生气的时候会搞破坏,扔东西,打人等。因为哥哥从小就没有这种行为,所以我并不承认这是自己教育偏差的原因,而是归咎于“天生的性格”使然。在这本书里,我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有有效地疏导。在下一次圆宝发脾气的时候,我可以先走开冷静一下,等他发泄完了,询问他的感受,安抚他,引导他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可以怎么去做。这一定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改善的,需要长久的时间和耐心,但这是必须做的。
另外,注意逻辑结果和自然结果的区分。简单来讲,孩子忘记带便当了,自然结果是挨饿,逻辑结果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所以明天你就不能看电视了,演变成了“惩罚”。不要惩罚孩子。
5、学会道歉。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譬如情绪失控等等。但要懂得道歉。
道歉的3R原则:
①承认(Recpgnize):我犯了一个错误
②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③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反观自己的育儿过程中,我和老公都会愿意跟孩子道歉,但我们通常都停留在了第二个阶段,承认错误,和好,而其实最重要的部分在于解决,在未来的时间中如何避免这种错误。
6、邀请孩子一同制定规则。
确认主权,让孩子明白,父母是他们的监护人,所以在一些大问题上一定是“父母说了算”,但孩子有提出建议,一同制定规则的权利。
譬如爱文看电视,他在我们面前,就能够做到时间到了关电视,在奶奶面前却不行,导致奶奶常常采用“藏遥控器”的办法阻止他们看电视。
这件事情我和爸爸都没有把它当做问题,现在看应该重视起来。奶奶的权威不够,一个原因是奶奶平时“吓唬他们”,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不相信奶奶会惩罚他们,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本身在某些理念上不认可奶奶的做法,尤其是我们觉得很严重的行为时我们会当着孩子的面反对奶奶,(譬如奶奶有时候让孩子捡掉在桌上的饭吃,弓着腰吃西瓜就为了防止把衣服弄脏等)。但不可改变的事实是大部分时间是奶奶在照顾他们,所以奶奶的权威也应该要有。那就是在既定的规则中,奶奶的权威依旧是不容置疑的,在其他孩子不认可的行为上,可以在提出,讨论,确定。
7、独特时光
孩子的安全感是确信父母一直关注着他们,多和孩子拥有一些独特时光,譬如睡前十分钟,是任何人都不能打扰的一段亲子时光,或者周末的一个小时内,放掉所有的工作,手机,全身心地陪孩子去玩。
和孩子做一些秘密约定,爸爸就做得很棒,他有和孩子们有独特的男子汉行为标志——握手、碰头,拥抱。
家庭会议也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需要补充的是除了分享一天中快乐和棒的事情,还可以分享一下明天要做的事情,或者周末期待的娱乐活动,鉴于他们年纪还小,可以只在周五的时候讨论周末活动。
以上,是我初次听这本书的感受,有一些真实的案例,可以具体地指导我们的行为细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说“当你在育儿的过程中感到痛苦和懊恼,一定是出了问题,想办法解决。”
孩子一定会犯错,大人也一定会犯错,“吃一堑长一智”,对孩子充满耐心,培养孩子的过程,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收获。真正的教育永远都是相互的,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人,相互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