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品: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最早的咏蝉诗。诗中用“清露”、“疏桐”、“秋风”等字眼和物象从视觉上传达出一种高洁、俊逸的感受;用“流响出疏桐”的“流响”和“出”字描绘出蝉声的长鸣,使人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晴之笔:蝉声远传,声名在外,并不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而是因于本身的居高。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全篇表达出一种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高度自信的气度和风韵。

诗品是人品的映射,是人内心所思所想、所感所发于笔端的自然流露,诗读得多了,就能感受到诗的气质,来源于诗人的气质。

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人。南北朝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虞世南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进谈论,共观经史,每论及历代为政得失,必有规纲,多有补益。强调学习经史,认为自古圣贤。“劝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则“没世而无闻”。崇尚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主张薄葬。认为古时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荣其亲,然而高坟原垅,珍宝奇物,实所为累。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薄葬,是为长久之计。虞世南为一代儒臣;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

人品:虞世南为一代儒臣,他“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他用儒学标准来规范自己,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他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他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圣人作为修身的标杆,这些在他的作品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清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作者品格的高洁铸就了诗的高洁。

诗品部分来自《唐诗鉴赏词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