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校园和教室,需要“热烈”地安静。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六月,中考,高考,期末考,接踵而至。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试卷,漫卷天地。
试卷做了,可得要讲评。怎么讲评?
是让学生自己对照答案,更正一番?是教师领着学生,一边简要讲评,一边让学生修正答案?还是捡两个重点的题目,重点讲讲,其他,自己看看而已?或者是,实在没讲评的时间了,把考过的试卷,束之高阁,只待期末考?再或者,还有其他的讲评方式?
近期有一小考,做了试卷讲评,期间突然发现一些讲评之“窍”,梳理一下,或许对后续的试卷讲评提供一些参考。
下面便是讲评的试卷——
这样一份试卷,40分钟,能讲什么?
首先,要确保完成“积累与运用、读书广角、课外阅读”三种题型的讲评。
“习作”要单独拿出40分钟的时间来讲评,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试卷讲评,讲什么?
有人说,讲答案。不对!因为同一个原题,期末考试很难遇到。
有人说,讲方法。不对!虽然说,通用的答题方法,可以互用,但很多时候,一换文本,学生生拉硬套,也很难得满分。
那,到底讲什么?讲——思维!
这里的思维指的是,答题者(自己)的思维,命题者的思维,超越命题者的思维(学科思维)。
以这张试卷第三大题“课外阅读”中的第12小题、13小题和14小题为例,说明讲什么。先看第12小题,题目是——
从答题者思维看,我要得到答案,先要审题,知道问的是什么。自己一读,问的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怎么概括内容?奥,想起来了,人+事+结果,或者段意合并法,或者其他。心中有了数,再浏览一遍,一段一段概括,最后组合,再删去冗杂的语言,整合形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命题者思维看,我要知道本题考察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学生答案的问题集中在哪一点上。
从超越命题者思维看,揣摩揣摩除了用这样的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可以用什么形式的问题来考察“内容概括”,尝试着设计几个这样的问题,比较优劣,给出答案。
如果这样想下去,不断想下去,有三个好处,一是你理清了自己的答题思维,二是你明白了命题者的出题思路,三是你超越命题者,重新设计题目,重新给出答案,直指学科的思维能力。
若能这样反复练习,反复思考,超越试卷和分数,直指学科本质,便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再说13小题,请看题目——
课堂上,也许可以这样操作:1.投影出示“标准答案”,对照自己的答案,说说扣分原因。2.投影出示典型的“学生答案”,全体同学做一次“评卷人”,说说此答案,你会打多少分,依据是什么?3.说说这个题目考察的是哪一项知识点,需要使用哪些与之有关的答题规范性用语。4.答案并不完美,重新编织一种答案(原答案,可增,可减,可改)?在标准答案不换的情况下,请重新设计一个题目。
再说14小题,请看题目——
再看看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
我提了两个问题,对照标准答案,这位同学的答案存在什么问题?标准答案有瑕疵,请重新制定一份更好的答案。
亲爱的读者,你能看出标准答案的瑕疵吗?你也试着拟一份超越“标准答案”的答案吧!
第15小题的答案最有意思。题目和答案分别是——
“略”。这就是标准答案!
千万别被“略”所忽悠!觉得怎么写都对,怎么写都能得满分。
事实上,此题答案很丰富,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第一,看清问题,问的是“你喜欢方式吗?”,而不是“你喜欢老师吗?”两者有细微的差别。第二,“为什么”怎么答?顺着问题来回答,“因为怎样,怎样,怎样,所以我喜欢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第三,要重视“怎样,怎样,怎样”之间的逻辑性,换言之,阅卷者能看得懂,想得明,就是答案的正确逻辑。
一张试卷,到底怎么讲,才能增强实效呢?
因题施教,顺生而评。
还是以这张试卷为例,第一题“积累与运用”,1——7题,变“评讲”为“练习”,先自己改错,后,或听写,或默写,做到基础知识牢记于心。此为化评为练。
注意第5小题,如下:
这样的题,需要理解,也需要技巧。
于是,我问学生,哪一个题目,在做的时候,犹豫不决,模棱两可?一生答,“冷不丁”。我说,好,咱就重点说说,看看老师对这个题,是怎么想的。接着,我完整地呈现了自己做此题的思维过程,然后总结到解决此类型题的一般思维。这是因“人”施教,顺“生”而评。
由点及面,点面结合。
每一题,都是一个具体的“点”。讲评的时候,要善于由点及面。比如第14题“谈谈你对文中画曲线句子的理解”,由此点出发,可帮助学生渐渐触摸到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方面,“面”的体会为“点”的准确理解,带来极大的帮助。
简言之,小学语文试卷讲评之“窍”可能有——
因题施教,因人而评,由点及面,化评为练,理清方向,锤炼思维。
也许,如此,面对试卷,才能“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