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我家女儿进了东部的加拿大国际学校念小学一年级。
在我脑海中,国际学校大约就等于“作业少,不勉强学生学习,低年级学生玩的多学的少” 这样的一个刻板印象。所以,我常常觉得,进国际学校,会不会浪费了我娃头三年最宝贵的灌输基础知识的时间?
怀着这样一丝惆怅,我们开始了小一生涯。参加了两次学校的说明会,我大致了解了一年级的教学大纲。学生们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似乎这暗合了我的刻板印象:这不是让老师随便教吗?
虽然也有分语文、数学、体育、科学、艺术这样的科目,可是给我的感觉是科目之间的界限不明显。主要是主题概念学习。比如说,学习“我们怎么安排自己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课堂上就既教语文(双语班:一天英语一天汉语),又教数学/科学(钱币、能源等等)。
我还注意到其中有个项目叫“OpenMind Days”,意思是在一个学期里,有四天的课是在外面进行开放式探索学习,可以是植物园、动物园、湿地公园、博物馆等。老师通知我们,每次出外学习,需要两名志愿家长陪同。女儿的班这个学期四天的探索课都是去动物园。我有一丢丢好奇,这跟我以前小学郊游去动物园有啥不一样?
于是,上星期二我当了家长志愿者,陪同她们班去了新加坡动物园。
全班17名孩子,竟要5个大人陪同:1个专门带领探索活动的老师,2个班级老师,2个家长志愿者。学生们分成三组,每组五六人。我负责其中的一组。
出发的时候,班级老师把一个厚厚的文件夹发给我。里面是今天活动要用的纸张、笔、橡皮擦和我的小组学生的活动本。因为这是本学期第四次探索,她们之前的活动记录也在这个本子里。
到了动物园,带领老师让小朋友们坐在地上,她讲解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的:北极馆。
第一个任务:小朋友们被要求全方位观察动物园的北极馆设施,指出所有模仿北极生活地理环境的装置。我作为志愿者,帮助小盆友们把发言全部记录下来,必要时积极引导他们思考(我表示压力山大了)。
比如,看到北极熊游泳的池子,孩子们会想到北极圈的什么。如果他们说水,那么我得问他们,具体是什么样的水。海水?冰水,等等。我们组的小朋友们有说看到淡水,深水,岩石,树枝,洞穴,食物。。。我把他们的发言记在一张白纸的左边。
第二个任务: 孩子们集体讨论真正的北极圈环境是怎样的。他们的答案写在刚才纸的右边。
第三个任务:把纸的左边和右边联系起来,评价动物园在安置北极动物方面的表现。三星为满分。问小朋友给新加坡动物园多少颗星,并说明理由。哎哟喂!顿时觉得传说中的批判性思维要出现了有木有?!
我们组一开始连我在内,4个人给打了三星。美国小姑娘Emily给了两颗星。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新加坡太热了,北极馆地方的水不够多。好像很有道理嘛,马上有几个小朋友就改(hao)变(wu)主(li)意(chang)了,也要给两星。。。
北极馆考察结束,下面是去非洲草原区。这次的任务是观察非洲草原区动物们的环境,都有些什么?指出与北极环境的不同之处。
然后跟带领老师围坐在一起,用即兴唱诵游戏的方式,把自己观察到的草原特征画出来。小朋友们都玩的很高兴。(附录视频在最后)
当天活动最后一个项目是观察和研究一种特别的草原地下动物--裸鼹鼠。
新加坡动物园有一个小小的裸鼹鼠区。小朋友们被要求自己归纳裸鼹鼠的特征,画出来。最后要小组讨论为什么裸鼹鼠适合/选择(?)生存在地下的头三个理由。
坐在模仿裸鼹鼠的洞穴里听老师介绍活动要求和观察方式提示。
下午两点左右,我们愉快的结束了今天的实地探索学习,登上归途的巴士。
据带领老师介绍,回去以后,学生每个人还必须做一份作业:从这几次新加坡动物园的实地探索项目里,选择一个栖息地环境,用一个鞋盒把它布置出来。
我不得不承认,通过今天的活动陪伴,我对国际小学的教育有一点改观。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方面,国际学校的开发面是比较广和有效的,能够比较理想的覆盖到绝大部分学生。也就是说,尽管孩子个性和能力千差万别,但绝大部分都能够有效的被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