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老家农村,和城市里最大的区别就是:村里隔段时间就会有集,俗称“赶大集”。孩子们很盼望能在姥姥家赶回集,买好吃吃啊,玩具啊,比逛超市逛商场感觉接地气多了。
姥姥村逢三、八赶集,今天是农历廿八,正好是赶集的日子。哈,一大早孩子们就醒了,眼巴巴等着快点到集上。
吃完早饭收拾停当,连屋门都不用锁,我们大人孩子全体出动。姥姥家在集市那条街的后面第二排,刚出家门就看到了不远处人潮攒动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五颜六色的招牌随风飘展。没走几步已然到了集市。
有卖菜的,有卖干货的,有卖糕点饼干的,有卖衣服百货的,有卖五金日杂用品的,有现场蒸包子馒头花卷的,有买肉的卖鱼的。真是不一而足,品类繁多。
有个摊位吸引了我,原来是卖地摊小画书的,这可是我小时候的最爱,那时家里太穷了兜里没钱买书,一大早我就跑人家书摊上蹭书看。那时的人都很朴实,记忆中白看了那么多次书,从来没有被赶走过。现在几十年过去,我恍惚回到以前那个贫穷但却温暖的年代,恍惚还记得那个书摊摊主和善的笑容,在心里默默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我随着人群拉着孩子往前走,人真的不少,除了买东西的,还有拉家常的。现在的农村人也不像以前那样在生产队上一起干活能每日相见,也不像自己单干时都可以下地,边干活边唠家常。如今即使同村人没什么事也很少互相串门,这赶大集就弥补了这个“缺憾”。熟的不熟的在集上见面了都会打个招呼,熟的多聊几句,不熟的也会问个好,有的太熟的在集上就开始东家长西家短,全然忘了周围熙攘的人群。也许快节奏的今天,人们更需要彼此的温暖和关心。赶大集有时并不是一定要买点什么,或者卖点什么,这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样卖东西的人有些也不全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他们只是找到了一个和这个世界产生连接的途径,进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孩子们被一个捏糖人的吸引过去,摊位周围围满了大人孩子,一个个都睁着好奇的眼睛,紧盯师傅的一双巧手是怎么捏出千奇百怪的东西的。这个摊位还确实很难碰上,因为天热糖人不好定型,捏糖人的师傅只有冬天才会出摊,幸亏今天阴天,天气也凉飕飕的。一聊才知道,这个糖人师傅半年才出这一次摊,他在家实在无聊透顶,一看天气这么凉爽,干脆冒冒险出回摊过过瘾再说,看来今天我们真够幸运的。
给孩子们一人买了一个动物:小鸡、小鸭、小猴子还有一只百灵鸟。看着孩子们拿着栩栩如生的动物们欢快地奔跑,我的内心升起强烈的要做手工的愿望:这是艺术啊,是一种美啊,除了让人看着美,还能感觉到作者本人内在的美,“手作品”真的有作者的灵魂入住,那是他们的心血。
陪着老妈转了一大圈,买完了该买的,最后来到卖菜区域。老妈买了我们爱吃的丝瓜、蒜苗、豆角,还有各色应季水果:桃子、梨、葡萄。虽然我掏钱买单,但是我发现老妈买菜有个“毛病”,就是爱较真,生怕卖菜的缺斤短两,菜称完了最后一定要来一句:“你可别蒙我啊,我就住在这个集后面,你要少给了我非回来找你”。哈,本来我挺看不惯老妈这样斤斤计较的,谁做买卖都不容易,差不多就得了。老妈好像身经百战的老士兵告诉我这个“小徒弟”:“你不吓唬他们,他们一斤能少二两。”没想到事实确实验证了我妈的经验,各个摊贩听到这话后的反应如此不同。有的不为所动,给够了就是够了,多一点也不行,这样的回家一称准保足斤足两;有的都称好了一听这话立马再多给三四个桃子,这样的回家一称,还差半斤呢。唉!我在心里好笑,像极了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这何尝又不是一个游戏呢?!只要人人在这个游戏里都能玩得开心舒心快乐,足以。
当然,这个普通的集市也可以窥见如今社会的不良一面:塑料用品太多太随意太浪费,原来的老百姓上街买个菜都会自带布兜,也没什么塑料袋,也就没那么多白色污染。现在生活方便了,污染也方便了。
还有就是集市上有相当多的垃圾食品:现做的炸串,带包装的五毛一元的小零嘴,还有自制的充满调料味的呛鼻的辣酱……看到孩子们在没有成人带着的情况下三一群两一伙去买便宜的小零食,各色炸串,我的心里紧缩缩的,长期吃这些大油大调味大添加剂的东西,对身体的伤害可想而知,何况是正长身体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宝贝吃进肚子里的是什么吗?!是他们太忙还是太随意?我想可能都有把,如今农村的人能踏实在家的越来越少了,他们大部分都会出去打工把孩子丢给老人带,没有父母的管教,隔辈人很难去管孩子,或者不忍心去管,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即使父母在身边,也视为平常,只是这样的行为终究会被买单,不是自己就是孩子。
买完了回到家,享受着赶大集的各种“胜利品”,然后在心里期待下次集市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