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花筒》在教室绽放
今天下午的课堂,因一本尚未“正式”开启的《万花筒》,被点燃了。
我原本只是想提醒孩子们提前准备第三本共读书籍,话刚问出口,回应我的却是一片齐刷刷举起的手臂和一本本高高扬起的《万花筒》。那情景,像一片突然拔地而起的小树林,稚嫩而蓬勃。离正式开启还有好几天,他们竟已默默准备好了。我脱口而出的惊叹“哇,这么多人都准备好了呀!”,换来的是无数张微笑小脸上更用力的点头,眼睛亮晶晶的。
我也举起自己的书宣布:“我今天也准备好了,马上和你们一起开启阅读!”孩子们的兴奋几乎要从座位上满溢出来。就在这时,我听见身边一个细微却清晰的声音:“我已经读完了。”
我几乎不敢相信,走近那个略带羞涩的女孩:“你读完了?”她点头,那份藏在腼腆后的自豪,像初春顶开冻土的新芽。我立刻向全班宣告了这个消息,教室里响起一片轻轻的“哇”声。当我低头问她“好看吗”,那个毫不犹豫的“好看!”,清脆得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紧接着,涟漪荡漾开来——“我也读完了!”“我也是!”……声音从教室的各个角落轻轻响起。
那一刻,我被一种巨大的喜悦和感动攫住。这些孩子,已经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迫不及待地奔向了一个约定的故事盛宴。我望着他们,仿佛看到了阅读的种子,正悄然破壳,生出自主的、渴望的根须。
这份蓬勃的阅读热情,来自于这学期我们有幸加入的“中少总社’阅读+’整本书共读”项目组的活动。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全市仅有两所入选,除了一所顶尖的市实验小学,另一所便是我们。这背后,是我们多年如一日在阅读推广上的默默耕耘。正如我在教师会议上常说的:“踏踏实实地做,总有一天会被看见。”
项目组提供的支持是雪中送炭:免费的教师用书籍、精心设计的导读单、详实的活动方案和课程设计。它解决了我们长久以来的痛点——如何让每一位老师,无论自身对阅读的热情高低,都能有效地带领学生深入一本书的世界。
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全校动员,制定细则,郑重地举办了启动仪式。因为我深信,“阅读永远不会错”,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会。
活动于9月21日正式开启。它的设计体贴入微:全书概览引领方向,每日导语维持热忱,读后测评与分享设计则将阅读收获沉淀下来。对老师而言,无需额外绞尽脑汁,只需做好督促与陪伴;对学生来说,每日任务量适中,压力之下,是养成习惯的轻松。
而我始终认为,共读的灵魂在于“共”。我要求老师们一起读,也鼓励家长们参与。于我自身,更是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前两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爱的教育》——之前和不同的孩子们共读过很多次,但这次重读,滋味尤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版本语言格外精美,更贴近孩子的认知,我告诉学生,书中许多句子可直接为我们的写作增色。《爱的教育》于我,则是一本“人生之书”。十多年前初次带学生共读,它便奇迹般地改变了班级的阅读生态。那时,每天语文课最后五分钟的朗读,成了全班雷打不动的仪式。即便后来学生自觉人手一本,他们仍坚持要听我读。那时候,关于共读《爱的教育》,我写下了很多篇短文。是它,让我和孩子们真正理解了“共读”的含义——那是在同一个故事里,心跳共振,情感共鸣。这次重读删节版,我依旧读得津津有味,好书不厌百回读,每次都能品出新的感动。
如今,看到孩子们等不及日程安排,便主动捧起《万花筒》,甚至悄然读完,我欣慰地看到,那种我曾体验过的、因《爱的教育》而燃起的阅读热情,正在他们身上复现。
合上书本,余味悠长。整本书的共读,其意义远不止于读懂一个故事。它是在构建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围绕着经典文本,进行着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它让阅读从孤独的个人行为,变成一场可分享、可讨论的精神盛宴。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一本好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可供效仿的品格框架,一种情感教育的绝佳范本。它于无声处,滋养心灵,塑造人格。
回望眼前这一张张因提前读完书而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小脸,我更加坚信:当一本本好书被郑重地捧起,当阅读成为心照不宣的默契,教育最美好的样子,便在其中了。我们播下的,不只是一颗文学的种子,更是一整个即将绽放的、万花筒般绚烂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