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主题营结束了。
第九天的时候,奕晴在群里做了一次分享,
经常听别人说“扎心”,分享听完,我强烈感觉到心被戳中,后来又听了6连老铁光年的拆书分享,再次被戳…
我反省了两天,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从进入读书营到现在,我肯定是有进步的,这一年,我的状态,我的认知,与过去的几年相比,是有了质的改变。
可是如果问我,到底进步在什么地方了,我觉得都没有做到位,还不足以能够拿出来被称为“进步”。
我加入点评组,设计组,刚开始的一个月坚持每日输出,每日剽悍和能量按钮也几乎不落,后来,工作孩子的事多了,有一些我已经做不好了。
首先我也想肯定一下自己,从刚开始的压力山大,到现在,很淡然的读完一章节就能写出感悟,从这点看是进步的。
但是,最多一个章节读两遍,看不懂的也就这样迷迷糊糊过去了,这点我认可老铁光年说的,有一些领域,一本书,其实大部分是我们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研究的。
很多精粹的内容,可能需要很多遍才能理解,我从来没有重复过一本书超过两遍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吴军的这本《见识》书中,我究竟学会了什么,或者说书中的哪一个观点触动了我,最直接的就是问问自己,书中的哪些观点对我以后的人生有引导作用,我能真正把它用起来的是什么?
我反思,每日复盘的目的是什么?任务式回答就是反思自我不足的地方,继续改正,让自己变得更好。
可是我觉得,自己被陷在某些条条框框之中,知道多学多听多看,可是太多选择以至于自己反而失去了目标。
很喜欢猫叔说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有段时间,我真的每天都在笔记本上写几遍,可是我现在觉得,对于我来说,会不会只是口号。
我应该换个方式,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我今天进步了吗?进步在哪一个点上了?
我有时候会迷茫,会焦虑,我很想多问问自己很多的问题,我想从中找到答案。
是什么让我有焦虑感?
我觉得对现在的我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可以多举例,最后选出一个最重要的。
完成想达成的目标要付出行动,我要怎么做,和谁一起做会更靠谱?
谁可以在我们进行的过程中监督,帮助我们顺利进行?
设定一个期限,我要在这个时间段完成怎样的成绩。
每一次读书,每一次听课,听分享,我个人,在其中吸收到了什么?哪一点是对我有帮助的?我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将这些内容实践起来,变成我自己的东西?
奕晴在分享中说,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打卡而读了这本《见识》,那就可惜了。归根到底,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参与,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更是为了得到自己的认可。主题营只有十天就结束了,可是我们的人生,只要活着就在继续,我们努力是为了通过自己能力,让自己、让家人更幸福。
我不是个自信的人,细细想来,曾经很多可以表现的机会,我都放弃了,我想我的人生也错过了很多的美好。
小时候,心理阴影就是父母离异,觉着家庭不完整是件羞耻的事,那件事,影响了我很久很久,时间让这种想法平淡了,年纪的增长也让我看明白了一些。我应该做到归零,将过去的不美好,过去执着的心态一并扔在昨天,每一个今天,都是崭新的开始。
吴军老师说,成功是手段,幸福才是是目的。为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更清楚明白的过好每一天。
共读主题营,吴军老师的《见识》中,我觉得能被我所用的一点就是:做好最后的1%,因为我们以为的那不起眼的一点,可能会影响到之前的99%。
这一点我现在生活中已经开始注意了,凡事有始有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更要收一个好的结尾。
这次的读书营,让我感动的,是我们3排获得了先锋排,勋章荣誉什么的不说,让我感动的是大家积极的那个氛围,我们是一个整体,大家都在努力,让你不能也不愿意偷懒拖延,偶尔有事,打卡晚一些了,排长海风和老铁们都会给你鼓励加油,之前我不善于融合集体,但是这次,有种family的感觉。
我应该看到自己的好,认可自己的长处,积极参与和沟通,主动表达,这些其实也是通往幸福之路的一个过程。
曾经的我,是个内向不善于表达,存在感很低的一个人。我知道这样真的不好,明知不好,那就得改。只要愿意改正,永远都不会太迟。
复盘,就好比是一个错题集,每天记一下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后每天看,每天改。
最后,我只想送自己曾经高中政治上学过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做,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