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花季少女跳楼悲剧发生了,痛心之余,更希望逝去的生命能唤醒教育的反思。
教育是件事,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教育是事业是推动人类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事业,但是即使如此重要的事,如此重要的事业也是因人生发,由人而定,由人来控,为人服务的。所以,人是根本,离开了人的事,也就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处理好教育中人与事的关系至关重要。处理得当,教育就能够发挥服务人、引领人、推动人不断发展的功能,否则教育就会成为制约人、伤害人、阻碍人进步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尊重规律,科学教育等从人自身发展规律出发的关于教育的科学理念和论断。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三颗糖的故事,就是正确处理人与事关系的典范。最近发生的因为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三次移出钉钉群引发的跳楼事件,我认为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而导致的。
孩子没有及时交作业是事,在这个事的背后,肯定有孩子自身的一个真实状况,比如说学习能力引起的完不成作业,比如说跟父母发生了冲突情绪不好,比如说因为迷恋游戏顾不上写而没有完成作业,背后会有很多种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但是老师可能只是看到他没有及时交作业这件事,忽略了这个孩子背后的其他因素对孩子造成的情绪感受。而父母呢,也是只看到了孩子被老师三次踢出群这件事,没有看到孩子被踢出群,或者是没有完成作业背后的种种原因,更没有看到孩子被踢出群后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老师和家长都只关注到了事,而且只在关注他们自己的事的结果,老师关注的是我要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所有的学生必须按时交作业,这老师的事情就完成了,目标就达成了;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只要把作业按时提交了,老师就不会把孩子踢出群,也不会找家长,家长也不会跟着孩子丢人。
这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把重心和重点放在了孩子是不是把事情做好了这个点上,而没有去关注孩子为什么没有做事或者什么原因没有把事情做完、做好。如果老师能去多关注和了解一下,到底在孩子那边发生了什么事,出现了什么状况,没有完成作业,那么就不会引发后面的孩子被踢出群这件事;如果父母不只是关注孩子被老师踢出群这件事,而是去关注一下孩子被踢出群的原因及心理感受,理解和包容一下孩子,那么孩子因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踢出群这件事跟老师之间起冲突、产生矛盾、发生误会形成的烦恼、生气、甚至愤怒的情绪就能有效化解,而不是升级。就像一个人掉到沟里,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把它从沟里拉上来,让他离开那个沟,状态就改变了。遗憾的是家长只关注到了事,没有去把孩子从被老师踢出群后不好的情绪状态里拉出来,反而落井下石,补上一刀,岂不是雪上加霜?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只要关注到孩子的情绪情感,关注到孩子这个人当下最重要的情感需求,孩子通常都能够从焦虑、生气、愤怒、压抑的情绪中走出来,只要走出那个情绪状态,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就有了解决的机会,再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引导孩子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完成成长的功课,是教育的初心和目标,而用教育的既定目标强制、约束、要求,忽略孩子自身状态与现实事件和既定目标之间的距离、问题和现状,是以事为主,忽略人个体差异的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是影响和制约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解决好人的问题,事情就有做好的可能,解决好人的问题,事情才能做的更好,尤其是教育这件事,更是要以人为本,先关注人,再解决事的问题。因为标准是一定的,人千差万别的;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应对方式,所以先关注人,再解决事,以人为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真正发挥促进孩子智力、心理、情感、品格、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发展的作用,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学习的机器,应该是一切教育工作和教育人(包括老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期待生命的逝去能换来老师和父母的觉醒,能引发教育工作和教育人的思考,正确处理教育中人与事的关系!